彰显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0年09月01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1日第2001期 作者:李焱

  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国之大典”,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气势恢弘、大度雍容,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高度评价。纲维有序、礼乐交融可以说是中华礼乐文化展现出的独特的时代力量。被称为“中国文化之心”的礼乐文化兴于三代,经周公旦“制礼作乐”和孔子“以仁释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以礼和乐为两翼,以社会建构、文化建构和人格建构为目标的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文化。以现代性视域审视,礼乐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时代文化任务中仍蕴含着丰富价值。

  塑造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

  知书达理、文质彬彬,是礼乐上国向世界传达的国民形象。然而随着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礼乐传统的效力日渐式微,公共生活领域出现的“失礼”“无礼”现象,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国民文明程度的焦虑。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引导人们明礼遵规,不断提升文明素养。

  “德辉动于内,礼发诸于外。”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文明守礼的国民风范,既有赖于外在明礼遵规的行为表达,更有赖于内在道德品性的普遍提升。春秋时期孔子“以仁释礼”,使得礼乐文化从符号系统转化为道德系统,从正名定分的行为规范升华为成己达人的人生规范,从而使“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文传统在数千年的文明实践中弦歌不辍,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文明大国形象。在新的时代坐标上,礼乐化人的价值实现,首先要着力于公民道德风尚的形成,涵养人们天人合德、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礼乐精神。其次要加快礼仪规程的制度设计,积极探索既承续传统又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的社会礼仪、服装服饰、文明用语、待人接物规范。再者要加快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礼乐生活的获得感。

  涵养积极达观的文化心态

  从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而言,礼乐文化具有鲜明的乐感文化特征。“乐”的本质不是肤浅的快乐体验,而是一种积极乐观、愉悦明朗的健康心态和情感状态。主要表现为:第一,重视人伦和乐。这种人伦和乐不单是基于血缘关系的私人伦理,还包括以己为中心推及的人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是以超越血缘关系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伦和谐境界为目的的。第二,追求仁者之乐。修己安人可谓儒家的终极伦理关怀,高度具象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人文传统。即在确立人的身心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价值谱系中,始终强调整体性命运和社会责任担当。第三,志在生命之乐。把个体生存旨趣和生活意义的内在需求,导向旨趣高雅、旷达畅快的生存情态的获得。孔子赞赏的“曾点之乐”正是这种悦情悦志的审美理想的表达,寄托的正是儒家希望君子超脱物欲羁绊的旷达的人生价值观。这种精神文化传统对于引导人们关注感性生活、追求高雅情趣、优化向上向善人文生态等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礼乐文化重人伦和乐、追求仁者之乐,蕴含着中华民族志于生命大乐的文化心态取向,表现出深沉而久远的人的主体性超越,是中华民族敢于担当、敢于创造、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底色,对于抵制迷心逐物、澄清价值导向、敦行文明风尚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

  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

  “礼之用,和为贵”,礼乐文化正是肇始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礼”与“乐”的二元结构可以洞见这一功能得以实现的文化机理。礼者,源于“天地之序”,指的是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应遵循的纲维、秩序;乐者,感于“天地之和”,效法的是天地万物的和谐之道。礼是“治躬”的道德理性,形塑人庄敬得体的言行举止;乐是“治心”的道德情感,涵化人“易直子谅”的“油然之心”。礼乐相辅、情理交融,使得礼不再单纯是外在于人的行为规范,更是人获得心灵安顿的人生之道。人们正是在“循礼”的过程中,达至身心、群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重维度上的和谐之境。

  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但礼不是依靠外在的权力维系的,而是借由实践理性得以赓续传承的。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实践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从饮食起居、庭院洒扫、服饰仪表、进退辞让、待人接物、婚丧嫁娶等,都有礼可循。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乐文化就是礼乐生活,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把个体生存旨趣融入整体性的价值诉求中的文化实践形态,有力地保证了社会关系的持久稳定和谐。

  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下,礼乐文化和谐社会功能的实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挖掘数千年文明实践中“日用而不觉”的文化资源,助益于道德建设领域中行为准则、文明公约、乡规民约的系统完善。同时,还要坚持情理交融、美善相乐的教化方式,延续贴近道德主题、贴近生活主题的文化传统,引导人们树立“不学礼,无以立”的文明观念,久久为功、化民成俗,稳定形成中正平和、尊重谦让、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态。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在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须充分用好传统文化的力量,要认识到“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礼乐文化是启发文化自觉的出发点。文化的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立的价值支撑。礼乐文化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文化实践中,早已融合融通为文化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文化标识。

  礼乐文化是涵养文化自信的支撑点。礼乐文化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以鲜明的人文精神和实践理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范式,使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世界能够获得精神超越和终极的伦理关怀,从而铸就了乐观豁达、仁爱友善、自强不息、天人合德的民族文化品性。礼乐文化延此一脉,赓续不绝地传承着华夏民族特有的价值传统、精神追求、行为方式和伦理道德,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留存了生生不息的优秀文化基因。

  礼乐文化是培塑文化自强的增长点。文化自强是在文化自觉、自信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的价值张力。礼乐文化蕴含的“为政以德”的理政哲学、社会层面“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个人层面“立己达人”的道德主义,是数千年乡土中国精神文化的轴心,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礼乐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全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下,发挥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自省力、提升民族文化对外话语权的传播力、推动中华文化振兴的驱动力。

  增强民族文化传播力

  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使命。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可以从礼乐文化丰富的历史积淀中获取资源、精准发力。粲然大备的礼乐文化为中国社会传袭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和艺术形式,不仅有衣裳服制、仪式礼节、礼乐诗书的经典文本,有雅正超脱、宁静致远的文化意境,有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仁爱自谦、和而不同的气象风度,更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天人合一、融合共生的未来文明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中,在谈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候就引用了《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礼乐文明在向国际社会阐明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方面还具有很多优势,如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阐释国际交往法则;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阐释共同发展的世界主题;用“和而不同”倡导世界文明的多样化;用“以德服人”“协和万邦”倡导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景等,无不体现出中国方案的古老智慧与深远意境,能够有效增加中华民族文化的话语空间与传播力度。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校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SGH18H11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