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象论辩·茅盾研究
2019年08月27日 14: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

  编者按:茅盾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注重与社会发展的联系,自觉地对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进行书写和剖析。现实主义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摹写,而是包含着更深邃的激情、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对现实更深入的洞察、对人性更细腻的把握,这是需要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的。茅盾的创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色,成为现实主义创作的典范。本专题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勾勒出茅盾的独特风貌,这主要表现在:通过创作或评论,对现实进行透视、对历史予以关切、对人性进行洞悉。今天重读茅盾,正是为了汲取他所体现的这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体察一个伟大作家在时代风云中是如何自觉通过创作进行思考的,从而推动现实主义创作与评论走向深入。 

  

    茅盾的民族主义与《子夜》的叙述伦理 

  摘要:《子夜》从最初构思到文本定型经历了一个叙述伦理的嬗变。在由构想进入叙述的过程中,社会科学话语与文学话语、阶级本质论与民族主义情结相互妥协,形成了多条线索拱卫聚焦核心人物和故事的局面。《子夜》将核心人物塑造成为具有民族主义情怀的经济强人形象,同时又编织了一座“围猎英雄”的十面埋伏阵,并为核心人物配备了一个能够使其得到淬炼、旗鼓相当的反派对手。这种创作主体动荡的叙述立场,在创造了英雄悲剧的同时,也造成了悲剧叙述“虎头蛇尾”的结局。 

  关键词:《子夜》  民族主义 阶级论 叙述伦理 

  作者方维保,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芜湖  241003)。 

  

    论茅盾的“古为今用”观——以对“卧薪尝胆”剧本的评论为中心 

  摘要:茅盾1961年发表《历史和历史剧》一文,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细致梳理、研究了以“卧薪尝胆”为题材的诸多剧本。他立足史料,厘清了不同作者对原本历史的增删、改写,使读者自然体会到过度修改历史、“以今变古”的荒谬,对当时历史与历史剧的论争作出了自己的回答。这其中既体现出茅盾作为思想家的敏感,也显示出他“不趋时”的研究路径。曹禺的《胆剑篇》得到茅盾赞赏,正是因为其在处理历史和虚构问题上掌握了恰当的“分寸”。与当时的多数人不同,茅盾认真研读文本、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提出和思考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茅盾 历史剧 《胆剑篇》 古为今用 历史观 

  作者刘卫东,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天津300387)。 

  

    典型、读者趣味与“五四”白话文——论《子夜》的先锋性价值 

  摘要:“左联”时期,《子夜》的重要价值在于:以唯物辩证法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一成功是左翼文学独特美学品格形成的标志,使左翼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子夜》也对“左联”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调整和提升,如在提倡“普洛大众文学”时脱离中国现实的偏颇。这表现在:吴荪甫的塑造达到了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弥补了“左联”对典型塑造的忽视;“普洛大众文学”将工农作为理想读者,《子夜》更重视市民(大众)读者的阅读趣味;“普洛大众文学”崇尚“无产阶级的普通话”的文学语言,《子夜》则改造了“五四”白话文。这是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完成了两个时代文学的创造性转换。 

  关键词:“左联” 文学规范 文学大众化 典型 

  作者徐仲佳,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