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争鸣·海外早期中国研究反思
2022年12月15日 14: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作者:

  编者按:两百多年来,西方汉学历经形态演变和重心转移,数代学者在中国历史、文化、语言等研究方面推出诸多富有影响力的论著,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发挥了一定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西方汉学呈现出更加活跃的态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汉学研究体现出的问题意识、观察视角、研究思路、理论方法无疑值得中国学者学习借鉴,其中的某些具体结论也不乏启发意义。与此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受特定文化、历史、语言、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西方汉学在认识、阐释和理解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局限与不足。有鉴于此,本专题组织三位学者对一个时期以来海外早期中国研究的成就及问题加以讨论评估,希望借此加强中外学术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鉴,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奠定扎实基础。 

  早期中国研究中的阐释学转向及其可能 

  摘要:早期中国研究中存在诸多有争议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流逝,争议还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上述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对史料的价值和历史研究的目的这两个涉及历史学本质的问题存在误解。西方学者对于这两点同样存在误解,由此提出的一些认知虽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并没有“超越性”。就目前的研究手段而言,客观主义史学所追求的“历史真相”是难以完全实现的。历史学从本质上是一门以阐释为手段和目的的学科,其目的是基于时代需要,对历史提出阐释,从而影响未来,因此早期中国研究要学习其他学科最新的理论,提出更具说服力的阐释,在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确立中国话语权,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三大体系。 

  关键词:上古史 夏朝 阐释学 史学理论史 

  作者成一农,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昆明 650091)。 

  如何认识早期中国的“中国性” 

  摘要:一些汉学家质疑早期中国(尤其商代之前)存在统一性、连续性和特殊性,这在贝格利对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书的评论中有集中而突出的体现。在贝格利看来,巫鸿的著作虚构了一种统一、连续、独特的“中国性”。关于该书论争所揭示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以及不同研究范式之间的分歧,至今依然存在,近年的一些新研究可视作其回响。回望这次论争,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统一性和特殊性亦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西方汉学 早期中国 中国性 

  作者陈民镇,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 100083)。 

  早期中国研究中的方法与材料之争 

  摘要:美国的早期中国研究是在二战以后北美高等教育区域研究框架下的中国研究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如果以《早期中国》杂志的创立为标志,早期中国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二十余年后《剑桥中国上古史》的出版,则标志着早期中国研究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材料等层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但也暴露出早期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所存在的问题。《剑桥中国上古史》在主要章节安排上将考古与文献并立的二元结构,可以看作关于中国上古史研究方法和材料争论——中国上古史的构建到底是依赖传世文献还是考古发现的问题——的集中体现。进一步追问,这一问题就变成传统中国古史研究所依据的文献材料能否像出土文物那样准确可靠地反映上古社会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提醒我们进一步反思早期中国研究作为一个学科能否成立以及走向哪里,也促使我们从方法论的高度探索材料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对材料进行处理使之成为有效证据的问题。 

  关键词:早期中国研究 《剑桥中国上古史》 二重证据法 出土材料 传世文献 

  作者张瀚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