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震撼世界的100年”“史无前例的跨越”“人间奇迹”“令人惊叹”,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不吝赞叹之词。豪迈宣誓,响彻寰宇;接续奋斗,震古烁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何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密码对世界其他政党有哪些启示?国际社会迫切希望“走近中共”。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成为一种需要。
“走近中共”成为国际热潮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引发国际社会热议。在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党委书记杨平看来,各国政党政要、智库专家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高度评价、热烈祝贺与祝愿期待,成为展示传播中国共产党形象的重要依据,正在重塑国际社会的中共观、中国观。外国主流媒体纷纷评论,“中国共产党树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典范”,“如果想推行高效的气候政策、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并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就必然要提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及中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这两年我国为推动全球抗疫合作贡献了重要力量。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表示,从经济发展到脱贫攻坚,再到抗击疫情,我们党有效传播了现代国家治理经验。通过讲述现代化的中国发展故事和引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故事,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双重维度中与世界各国发展现状形成有机对接,客观上展现了主体共述、体验共景、场景共情的交互表达,凸显了21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卓然发展的豪迈气概,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是我们党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使命。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研究分会会长张志安认为,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党领导下的对外传播工作始终紧扣核心、顺势而为、应需而变。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已经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在更自信、更从容、更淡定的心态基础上,以对话交流替代说服,以传播互动升级宣传,以增进发展共识超越博弈,为中国故事特别是中国价值、中国思想、中国精神的传播作出更大贡献。
以建党百年为契机,帮助外国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凤翔表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立体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引导国外舆论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有利于推动我国同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从而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
积极推进国际传播理论创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主动作为,以多角度、多形式对外介绍阐释党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在理论研究、对外传播实践以及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20年以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与党的历史和实践相关的议题不断涌现。围绕庆祝建党百年重大主题,“辉煌百年与崭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100年”“中共百年华诞 世界百年变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等国际研讨会如期举行,为各国学者搭建了思想与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
记者了解到,2021年度中国外文局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协调机制,也将“中国共产党国际传播的历史经验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策略研究”列为重大课题,引导外部科研力量重点研究。此外,在“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之“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全球化智库等机构,带领来自40多个国家近100位国际青年,走进贵州、广东、四川、江西、陕西、河北,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杨平相信,这些青年会从“中国行”实践活动中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真切答案。
对国际媒体而言,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是具有强烈新闻价值的标志性事件,而学界的深度研究和重要发现将为国际媒体提供更为丰富的报道内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承担了中国国际电视台建党百年特别报道“十评中国发展之根系列”,在寻求合作传播伙伴时,得到了亚洲、非洲十个国家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在钟新看来,迈向新征程的中国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由此世界需要更深度地理解中国,才能消除疑虑,从而信任中国,同中国开展更广泛的合作。无疑,只有深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才能深度理解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存在差异,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仍然任重道远。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季芳芳表示,话语体系是否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是一个国家获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将“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等概念进一步整理成具有严整逻辑关联的理论体系,使得这些话语能够互相勾连、互相延伸,形成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外交和治理层面话语体系的阐释及国际推广,是我们肩负的时代责任。
王凤翔告诉记者,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实践论域,学界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开展了深入研究,为有效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具有创造意义的学理支撑。围绕我们党百年奋斗史,学界积极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与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了融通中外的一些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了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这进一步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共观和中国观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自信、彰显了中国立场,更为世界提供了深入认识中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契机。对外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既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还能实现中国与世界、中共与世界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中共观、中国观。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杨平建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学科优势、理论积累和工作实际,对外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中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意义,特别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和使命任务。与此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理论积累,创新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基于我们党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扎实且深入地讲清楚思想力量、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的时代表达。
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共观、中国观,是源于实践成就的价值与形象的塑造过程,深刻体现在统筹“陈情”与“说理”、弥合“形象”与“印象”、推动“自信”为“他信”、打通“应然”与“实然”,以及创新“真实”与“真知”的互动关系,聚焦共同“关切点”,找准利益“契合点”,回应认知“疑惑点”,拓展交往“关节点”,形成价值“交汇点”,从而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整体与个体的多重维度中,扎实提升大国和大党传播绩效。为此,杨平提出,在对外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时,应遵循国际传播规律,与时俱进,创新对外传播理念、路径与方式方法,区分不同国别、不同群体,精准施策,分众化传播,使对外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态、传播渠道以及传播手段更加立体多元,更有针对性,更加形象生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为学界深入系统研究和传播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现实前提。钟新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学界与国际同行开展了较为广泛的合作,为新时代的国际间学术交往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界担负着传播中国、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历史使命。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重点研究好、传播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各族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巨大建设成就的艰苦历程中锤炼出的领导力,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的和平、和睦、和谐世界的理念,以及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等核心主题。
郭可谈到,让国际社会客观真实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可有效减弱国际舆论场中的国际阻力,为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和中国共产党形象营造认知前提和舆论氛围。我们要从建党百年的历史维度,看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同时突出以党领导中国社会实践创造为导向,探索中国场景下的理论创新,尤其是探索应用型的智库研究和学理型的学术研究的机制协同与共通。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卓越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世界全面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向世界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必将有力地拓宽人类文明交往的多样性维度,加快中国与世界的物质文明发展进程,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