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国际合作 推动“碳中和”进程
2021年03月31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3月31日第2137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能源与气候智库等研究机构共同发布题为《盘点:全球净零目标评估》的报告。该报告首次对各国政府和主要企业的净零承诺进行定量分析。记者就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国际合作及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携手推进全球绿色复苏

  牛津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卡梅伦·赫本(Cameron Hepburn)认为,推进绿色复苏将获得经济和气候领域的双赢,未来还需持续推进“碳中和”进程。绿色复苏可以带来更强劲的经济增长,同时有助于实现全球环境目标和解决结构性不平等问题。为了巩固几十年来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进展,低收入国家将需要大量外部资金支持。赫本提出,绿色财政支出相较于传统财政支出可以带来更丰厚的经济回报。此外,绿色支出可以应对气候变化、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环境风险,同时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希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认为,加强监测各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进行的投资,对于走上绿色、包容性复苏的正轨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牛津大学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平台为决策者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增强了数据的易获取度,助力提升目前所作投资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牛津大学研究组将和联合国合作,持续追踪和评估全球各国的支出情况,这有助于各国政府交流经验、互学互鉴。

  天津大学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张中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了世界经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面临低潮。全球都面临经济复苏问题,但这也为绿色复苏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各国政府都在制定经济政策恢复经济。G20和其他国家政府应抓住机会,出台政策引导投资和消费绿色化,限制公共资金流向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领域,推进绿色发展。

  报告显示,当今世界约三分之二的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目标,尽管“碳中和”进程加快,但仅有20%的承诺目标满足质量检测标准。张中祥表示,虽然目前全球已有不少国家承诺到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显示了全球改善气候变化的雄心,但这种承诺的形式和法律约束力存在很大区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应进一步强化碳排放承诺以与“碳中和”目标匹配,同时承诺要更具法律约束力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付诸实际行动。

  推进中外绿色合作

  报告提出,中国的2030年“碳达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承诺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制定规划并落实承诺方面十分迅速。清华大学能源环境与经济研究所列出了2060年达成“碳中和”目标的路线图。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发布《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探讨中国低碳发展战略与改革路径;国际能源署(IEA)也与中国共同合作设计路线图,以及推进能源政策方面的研究。

  牛津大学公共政策学副教授托马斯·霍尔(Thomas Hal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城市以及中国企业正在快速推进向“碳中和”努力的进程。未来,中国城市和中国企业可以增进“碳中和”领域的跨国交流和合作,例如,深入参与联合国“奔向零碳”(Race to Zero)项目、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 Cities Climate Leadership Group)、2度以下联盟(Under2 Coalition)、科学减碳倡议组织(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等。加强国际交流有利于互学互鉴。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研究推行绿色采购政策、制定绿色产品标准,乃至推行碳边界措施等。明智的企业将希望在绿色潮流中占据领先地位。增进中国城市、企业与国际同行的技术合作,将是促进中国环境领域发展的重要方面。

  霍尔表示,“净零”意味着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去除量达到平衡。达到“净零”是气候行动的中心原则,因而当前众多国家与企业纷纷致力于达到“净零”目标,这是值得肯定的。未来研究的方向是如何使“碳中和”承诺有效落地,这需要更深层、更细致全面的计划。霍尔强调,若要达成“碳中和”这一关键目标,需要促进具体领域的务实国际合作,尤其是钢铁、汽车、石油与天然气等更具挑战性的领域。

  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荣休教授克里斯·罗利(Chris Rowley)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推进可持续发展合作,学界需要在研究中注重增强全面性、相关性和广泛性。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对研究中的偏误进行充分的认识。

  英国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研究员安德鲁·苏德曼特(Andrew Sudmant)对本报记者表示,学术研究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能适时发现可持续发展政策与实践中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公众也能起到监督作用,可推动政策制定者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和方案,并在有新变化时对这些计划和方案进行修订。

  中国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

  张中祥表示,中国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为中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表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提高等方方面面。实现“碳中和”目标要求经济结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低碳转型。高能耗高排放传统产业将面临产能压减,相应地在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减少,但推进经济结构的低碳转型将创造大量对非化石能源的新增投资、传统行业的技改投资、低碳无碳新技术的新增投资等需求,促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碳中和”约束既可能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也可能加剧区域不平衡。张中祥认为,对此,在目标分解和政策上,国家会体现出区域差异。国家鼓励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达峰,为国家整体“碳达峰”承担更多责任。西部城市由于经济起步比较晚,国家需给他们留出一定的碳空间。另外,“碳中和”要求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深度调整,要求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上升。这将对煤电、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发展,以及控煤和煤炭消费量下降的幅度产生很大影响。考虑到各国间差异化的气候变化政策客观上会引起竞争与碳泄露的顾虑,国际社会也应在这方面开展合作,制定能广泛接受的应对竞争和碳泄露顾虑的政策或指南,避免单方面采取碳排放边境调节措施可能带来的冲突。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