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新模式
2019年04月22日 08: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22日第16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仝薇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月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室承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增强区域发展的全局观

  长三角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国家战略。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表示,在对外开放中,未来长三角地区要发挥重要作用,要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建立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统一标准,争取为各省市区域协同发展率先提供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认为,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议题受到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广泛关注。当下,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是我们应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要不断推动相关课题的研究和探讨。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认为,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和变化,这就对我们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从全局视角,科学辩证地看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到既结合实际情况,又在实践中稳扎稳打,走好发展的每一步。与此同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结合市场发展的规律,从制度层面重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以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王振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难点之一是解决我国行政区分割问题。要实现真正的区域一体化,现代化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等体系就必须扩大格局,走出一条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尽管这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我们要有啃硬骨头的决心,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提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是经济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是区域内部能够彼此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为此,在尊重长三角区域内各自利益主体的前提下,要通过制定各种机制化的规则,实现所有合作成员的共同繁荣,提升区域的竞争力;要保持开放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从疏解区域间的利益分割,构建“互联网+”大项目产业平台,联合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向更深层次推进交通与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一带一路”来实现多圈层、跨区域的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入手,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一是对区域发展道路进行顶层设计;二是实行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战略;三是实行分类管理的差别化区域政策。沈开艳表示,我们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课题的探索尚未结束,如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有建设意义的解决办法,是从事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增强区域互动能力

  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区域分化现象逐渐显现,无序开发与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区域发展机制还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需要。

  对于东北地区来说,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动能转换、结构调整与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正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共同市场建设中的核心问题。他表示,要将深化改革作为振兴的主要任务,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及时解决振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加大改革力度,切实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同时还需更大力度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改善优化营商环境。与此同时,要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东北振兴的根本途径,紧抓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机遇,为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现代化作出贡献。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万强认为,增强区域互动能力,着力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我们要着重推进和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形成协同开放的合力,构建各经济带产业上中下游的合作体系,推动跨地区、跨产业、跨企业的价值链的合作。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协同、开放、创新的合力,构筑区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局面,共同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