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9年04月22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22日第16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黄亚楠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强大引擎。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经济转型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激发各类创新要素的积极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认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重点应当瞄准三种红利。第一,创新红利。要积极参与全球新技术新产业竞争,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二,价值红利。针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庞大产业体系进行价值链升级,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纠正要素配置扭曲,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第三,市场红利。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不断释放的服务需求,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片新“蓝海”。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质上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主要通过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创新要素的积极性。“实现了上述转变,再配合三种红利的具体要求实行差异化策略,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白雪洁认为。

  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传清表示,实体经济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点,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应当努力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聚集,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看来,三大产业各具特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和侧重点不尽相同。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未来需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朝着规模化和工业化的方向转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应当瞄准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技术突破和引领,推动价值链提升,坚持走品牌化道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应当以高端化、品质化为目标导向,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于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实现路径,刘瑞明认为,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和组织创新来实现。产品创新主要凭借品质创新和新产品开拓市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也催生了新兴产业;在市场创新方面,通过新市场的开辟以及市场规模的扩张,加快了企业的资本积累,进而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当前,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均面临着治理结构完善的问题,需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实现规范化经营。

  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教授张伟则认为,新技术、新工艺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同时,原始创新催生了新兴产业,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

  形成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

  构建创新导向的产业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顺利推进。张伟告诉记者,在消费端,传统产品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需要通过消费补贴等政策刺激消费。在供给端,对于能够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国家需要加强产业配套建设和研发补贴力度,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领域技术创新平台,从人员、资金、税收等多方面进行扶持。

  白雪洁认为,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创新导向战略中的各自功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容动摇,政府需要更好地发挥引导激励作用。在创新的基础性领域,如原始创新和基础性创新等领域,应毫不动摇地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围绕创新链的不同环节,形成企业与政府各尽其能、各司其职的良性互动关系。

  刘瑞明对此表示了相似的看法。首先,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既要提供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公共服务,也要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等“软”公共服务,为市场实现产业创新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在资源配置方面应当实现更好的引导。再次,在不改变现有产权结构的前提下,积极创新组织模式,为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最后,对经费使用、收益分享、成果考核等方面进一步规范,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松绑。

  吴传清建议,在加大传统产业研发及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相关部门要在创新政策落实方面加强对企业的辅导,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挖掘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典范企业,大力宣传推广经验做法,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优化升级。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