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三亚12月23日电 (记者薛刚)阐释学日益成为各学科的方法论基础,但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阐释学传统或语境中探讨问题。为开启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中国阐释,在阐释学领域形成中国学派,12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中国阐释学建构:路径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辽宁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从文学、史学、哲学三个学科视角,深入讨论了中国阐释学建构中的路径与方法,并着重探讨了中国阐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中国阐释学的推进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亚学院校长陆丹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每天都致力于生产新知识,在人类几千年建构的知识大厦面前,需要一点点累积,也可以一点点重新辨识辨析;可以颠覆性地重新审视,也需要不断创新。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在竞争,为了追求真相或真理的竞争从未间断,换言之,哪个学科、哪种工具、哪种方法更有解释力的竞争从未间断。解释,成为知识的工具手段;解释,成为知识分子的动力。因此,解释这个过去存在的世界,解释我们被过去世界制成的观念世界,解释我们现在生活和感知的世界,解释我们即将去往的世界,真相或真理,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在知识的馆藏里,既有被常识训练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稳定的确定性答案,亦有我们祛教化、祛魅后“恍然大悟”的、迥然不同的主观判断。如何平衡或取舍这类可能大相径庭的新结论?如何辨识是必要的阐释还是过度的阐释?如何选择恰当的阐释?如何放下强制性阐释?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一种符合当下中国语境的中国阐释学。
会上,文学学者主要围绕文学阐释理论的建构与路径、阐释的公共性等问题展开,涉及中国文学阐释理论的拓建、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理论敞开、中国文艺的阐释路径等议题。史学学者主要围绕阐释学的重建、世界史中的宏大叙事、历史阐释中的概念创造等问题展开,主题涵盖了走向阐释学的历史理论、世界历史中关于宏大叙事的阐释、中国世界史阐释学建构的路径与方法、历史阐释中的概念创造等。哲学学者主要围绕先验解释学、中国解释学被忽视的路径、中国经典诠释的转向等问题展开,探讨了包括中国解释学的思想资源、创造的解释学、先验解释学是否需要论证、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诠释学转向与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构等议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