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凡多变敢求真——忆刘奔
2021年06月24日 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24日第2193期 作者:李景源

  办好《哲学研究》杂志是刘奔同志终生热爱的事业。为此,他呕心沥血,身患重疾仍勤奋工作,直至病逝。刘奔的忘我精神已经化作学问和思考的文字,融入了中国学术思想宝库,并将长久地熏陶和滋养后来学人的成长。他为人真诚,性情耿直,疾恶如仇,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从来不留情面。他信念坚定,对真理孜孜以求,由此铸就了他高尚的人格。他曾经讲过,哲学是最贴近人心的事业。文如其人,他的哲学论著也就是他心灵的自传。

  一、提出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多层次内涵。

  刘奔是一位有思想深度的学者,看似一个普通的命题,他往往能开掘出常人意想不到的深刻内涵。他的《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盛赞。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命题,人们通常把理解的重点放在解放思想上。刘奔的独特之处是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多层次内涵,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才是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使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第一,他鲜明地提出人们对“解放思想”的理解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在唯心主义理解中,所谓思想解放,不过是从思想到思想、从观念到观念的纯粹思想领域中的“造反”。在一些人看来,所谓的“思想解放”,往往表现为单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的唯意志论,追求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看起来是对旧观念的极端否定,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以一种思想禁锢取代另一种思想禁锢。所以,真正的思想解放一定要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

  第二,深入破除了“强调实事求是会阻碍思想解放”的误解。刘奔认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冲破陈旧僵化观念的束缚,为实行社会变革扫清思想障碍。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思想解放,就是从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出发,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正确鉴别禁锢人们思想的旧观念,揭示旧观念的实质及其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认识根源,寻求克服这些旧观念的现实途径,并代之以适应变革要求的新观念。只有坚持这条唯物主义路线,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应有的深刻性和彻底性。把正确的指导路线看作实现思想解放的障碍,是对解放思想的极大误解。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使思想活动达到真正解放的最可靠保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消化”历史教训。主张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自由”,迟早会滑入唯心主义的陷阱。貌似思想解放,实则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是以一种僵化取代另一种僵化,以一种迷信取代另一种迷信。主观主义的两种形式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思想僵化的表现,其实质都是把理论和经验凝固化、绝对化。

  第三,揭示了思想路线与历史观的本质联系。刘奔认为,思想路线说到底,是一个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的问题。讲思想路线不仅仅是认识和方法问题,它首先是立场和态度问题。历史唯物论既是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历史观,也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远大理想的价值观。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统一,是唯物史观蕴含的基本原则。所以,要真正地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遵循唯物史观,把真理观和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一文,层层破解了人们对解放思想的诸多误解,从实质内容上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实质,即坚持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本质要求。它不仅是一篇酣畅淋漓的可读性极强的理论作品,还是一篇从方法论上阐明了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好文章。

  二、提出“坐标系变换”概念,全面深入地揭示唯物史观创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刘奔认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历史观的“哥白尼革命”,它以人们的世界历史性存在为出发点,取代意识自我中心主义用意识的尺度衡量一切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过程的旧坐标系,是人类历史观和认识史上的重大变革,建立了以世界历史发展主线为参照系统的崭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区别于“一般历史哲学”,它不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点作为抽象推论的公式,而是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作用,从世界基本矛盾和各民族社会内部特殊矛盾的相互制约的观点,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他还运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进一步分析了“关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否超越了历史阶段”的疑问。他认为,假如从一国范围孤立地看,中国确实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但是,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来看,中国恰恰是在世界历史中经历了资本主义的时代。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历史性事件。中国利用世界历史提供的机遇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人道的方式汲取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这种有别于资本主义异化方式的人道方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善于运用唯物史观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联系和总趋势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前途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这是刘奔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色。

  三、从哲学角度对理论与实践关系作出新的概括。

  解决哲学和发展着的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刘奔从事理论研究和思考办刊方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他认为,只有当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反映到哲学意识中并转化为哲学研究的任务时,才会有哲学事业的繁荣。早在1984年,刘奔在一篇评论中就指出,我们哲学理论战线必须把加强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要地位,并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对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发生积极影响。几年以后,他在长篇哲学评论《反思有益于前进》一文中,对如何正确处理现实问题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关系问题,鲜明地提出了“以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和促进基础理论研究”的方针,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刘奔从多方面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他强调要在哲学的层面以哲学的方式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他反对哲学功能的庸俗化理解,反对把哲学当成主观意志的证词,反对把哲学变成行为的注脚,当成迁就眼前事变的工具。

  他指出,从哲学上研究现实问题,归根到底是研究现实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哲学的应用,对现实问题的哲学思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从已知领域进到未知领域的开拓、探索工作和发挥理论的科学预见功能方面。要将现实问题研究引向深入,科学地提出问题是关键的环节。理论和实践是有中介的,要善于将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为哲学研究的课题,将现实问题提到哲学层面来研究,是贯彻“以现实问题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现实问题研究”方针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原所长)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