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实践力量
2021年06月23日 07: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23日第2192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译心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这一重要论断,揭秘了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不仅有力地指导了我国反贫困实践,也为世界范围内的反贫困事业提供了理论借鉴、贡献了中国智慧。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李小云表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融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科学的方法论这三个方面,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表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从我国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提炼而来,系统回答了贫困治理的价值取向、体制保障、范式选择、科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复旦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晖明认为,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在指导思想、目标制定、任务内容、政策体系、推进方式、力量组织、实现途径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把握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要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向德平看来,以民为本是中国减贫实践的核心价值。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党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为,检验贫困治理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还体现为在减贫行动中充分激发贫困人群的发展动力和信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筑牢扶贫减贫事业制度保障

  开发式扶贫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重要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发展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产业扶贫是治理贫困的根本性措施。我们通过产业扶贫,有效增强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并形成稳定的脱贫长效机制。此外,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共克脱贫难关,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公共服务,解决区域性发展不平衡问题,带动就业,最终提高了贫困群体的收入水平。

  在李迎生看来,在我国脱贫政策落实过程中,产生了众多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根本保证。二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伟大实践。三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向,外力扶持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强调助人自助。四是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

  为世界减贫  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在李国祥看来,我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不仅为实现人类减贫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也坚定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信心,对于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脱贫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减贫实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李小云表示,如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通过相应的政治制度加以落实,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解决贫困问题时面临的挑战。我国的脱贫经验表明,只有凝聚共识,突破结构性制约,减贫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要让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贫困群体实现脱贫。此外,如何在不平等程度较高的条件下实现减贫,是很多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遇到的难题。而正是因为拥有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才能突破各种约束,进行资源再分配,从而提升贫困群体收入、生活水平和整体福利。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蒋永穆认为,中国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从源头寻找减贫的治本之策,确立了以制度为基础的国家减贫模式,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体现了我国的国际责任和大国担当。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