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自立地把握历史、现实与未来
2024年02月20日 09: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0日第2835期 作者:王维国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内在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从时间的维度看,自信自立积淀于历史、体现于现实、发展于未来。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应贯通地把握历史、现在与未来,统合古今之变、把握历史大势,更加自觉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现实自信与未来自信,自信自立地肩负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一、自信自立地把握历史,应科学地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自觉地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历史真正呈现给我们的从来都不是什么故纸堆,而是一个民族、国家、政党走过的道路,是世道变迁、兴衰成败的规律。如何科学把握我们的历史?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至关重要。列宁说:“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被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这一“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党的历史光辉灿烂。自信自立地把握我们的历史,就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引,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自信自立地把握中华民族发展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的民族,不仅无法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历史悲剧。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自信自立地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应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从思想到器物,从制度到文化,从艺术到科技,创造出了灿烂的历史和辉煌的文明,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技等多领域各方面,对人类发展和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们今天自信自立的源泉。正如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认为的:“对中国人来说,这确实应该是一个理所当然值得自豪的巨大泉源,因为中国人在研究大自然并用以造福人类方面,很早就跻身于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了。”

  自信自立地把握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一方面,要坚持用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把握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也是人类自我解放的伟大觉醒。在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中,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的理论完善与发展历程。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告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的“两个必然”,依然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与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更雄辩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引领旗帜。另一方面,要坚持用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把握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从毛泽东同志的“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到邓小平同志的“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所创造的成就和经验、所凝结的智慧和力量、所锻造的意志和能力,奠定并凝结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自信自立。因为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才能够自豪地肯定自己的历史成就,深入地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历史曲折,科学明晰地探究历史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积极有为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自信自立地把握现实,应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准确判断新时代伟大实践的机遇与挑战。

  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现实,应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科学地把握现实。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既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客观判断,也是自信自立地答好时代之卷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制定方针政策,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都要充分体现这个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当前,我们最大的现实就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国现在的人口总量已达到14亿多,要解决这么多人口的共同富裕问题,是非常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底子薄是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基础非常落后,经过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底子薄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变,要达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奋斗历程。总之,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不能忘记、忽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特点。

  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把握现实,应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面对复杂严峻的考验挑战,应做到自立自强、从容自信,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还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排在世界100位左右;虽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减弱;虽然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但工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依然不少;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城乡、区域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等等。

  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把握这些问题,就应全面客观地认识、辩证联系地分析。认识到尽管当前国际形势暗流涌动,但中国这片大海始终风平浪静;尽管我们的发展遭遇了种种困难,但我们拥有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拥有自信自尊自强的中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正在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

  三、自信自立地把握未来,应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一以贯之地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历史是一个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的过程,科学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目的是创造美好未来。在创造美好未来的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但不管未来出现什么样的不确定因素,我们都应始终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独立自主是兴党兴国、强党强国之本,坚定信仰、信念、信心,自信自立地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

  自信自立地把握未来,应牢牢把握独立自主这一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点。自信的基础是自立,自立的本质属性是独立自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根据的唯物辩证法原理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点,形成并发展了独立自主这一重要思想。基于独立自主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经济建设领域,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政治建设领域,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文化建设领域,强调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在教育领域,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在科技领域,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人才领域,强调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在外交领域,强调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与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这个时候,更需要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自信自立地把握未来,应一以贯之地坚定信仰、信念、信心。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坚持自信自立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崇高精神追求的政党,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是中国共产党人至关重要的精神品格和气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信仰、信念、信心贯穿着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崇高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精神上的钙,是增强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内在动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的坚强思想保证。在新征程上坚持自信自强的立场观点方法,应牢牢把握信仰、信念、信心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实践中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实现从未知到已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自信自立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北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