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再到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立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新时代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构建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指明努力方向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的知识生产绝对不可能依靠西方。而作为舶来品的社会学在引入中国之初,主要的知识来自西方,引起了第一代社会学人“社会学中国化”的自觉和努力。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仆后继,奋发努力。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尤其是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社会学人也在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中致力于现代化的努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世界形势更加复杂,社会发展更加迅猛,社会学知识的自主生产变得愈加迫切,因为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条件和机制的社会科学。要立足这一定位,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要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克服知识生产上对西方的依附性,结合中国实际,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探索,实现中国社会学的自主知识生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必须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必须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生产者,从“志在富民”和“文化自觉”这样的重大社会议题入手,深入研究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志在富民”关注如何实现中国农民脱贫致富,夯实民族复兴的经济基础;“文化自觉”强调在与西方文化接触中如何先理解自身文化,包括其形成、发展,以及在世界文化和文明体系中的定位。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龙去脉需要去研究,去探索其中的规律,找到其特色和优势。尤其在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学者需要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和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也应当自觉承担起这项使命,以化解相关矛盾作为研究的重点,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以自主知识体系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正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思想引领提升了我们的学术自信。通过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创造性地提炼总结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实践的中国文化理论,增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面对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个文明互相接触、互相影响。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自成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悠久而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提出“文化自觉”这一知识生产议题,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生活的文化是什么,它们在生活中是如何表现、改变和发展着的,如何日新不已;别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又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表现、改变和发展着的。对不同的文化要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和不同在哪里,为什么不同。只有这样深入比较认识,才能做到“文化自觉”。
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通过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实现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社会学家通过观察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现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认知方法,如“意会”“顿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这些都是社会中人与人相处协调好关系的文化资源。在一个各种文化和文明相互接触的全球村历史时代,需要找到自己文明中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地提炼中华文明优秀传统和现实实践,增强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国际上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我们要有文化自觉,提升文化和学术自信。中华文明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我们对中华文明有了这种自觉,也就有了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国际社会对我们的误解不少,不管是出于意识形态偏见,还是出于所谓“西方文明优越”的傲慢,消除这些误解都需要中国社会学学者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结合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特性,自主知识生产,向世界人民,尤其是那些或者出于偏见或者出于傲慢的人们,清楚地表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创造性地传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我们要有这种自信,要敢于亮相和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启迪研究方法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秘诀
中国社会学要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使其成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习近平文化思想也启迪了我们中国社会学学人在自主知识生产中的方法,重点在于“两个结合”。我们要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明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有机统一的,是整体上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两个结合”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启迪了研究方法,也为中国社会学学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原则。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国历史实践与当代实践,吸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智慧,从中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秘诀。
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的目的,就是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问题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社会学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底蕴和当代实践为构建中国社会学学派的重要基础,以中国历史上的治乱兴衰构造了社会运行理论,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结构变迁提出了社会转型理论,基于社会结构转型既不同于市场调节也不同于国家干预而提出了“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理论,基于新时代复杂社会治理需要提出了社会治理理论等。像这样的理论都是中国社会学学人吸收中华文明的思想智慧,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的知识生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 这鲜明地启示我们,在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中,“两个结合”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的。我们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才能保持中国社会学知识生产方法的科学性和自主性。
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从社会学的视角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强国建设实践。
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实事求是地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中华文明的智慧,包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知行合一等,创造性地形成社会学知识和理论,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