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研究
2024年01月17日 10: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7日第2817期 作者:记者张译心

  本报讯(记者张译心)1月6日,“重返古代经典:中国早期经典文本的形成、流变及其学术体系建构”学术沙龙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与会学者以比较文明视野对中国经典基础性、关键性、全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为何要回归经典?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敏俐看来,百年中国考古进程让我们认识到早期文明和经典文献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分析文献流变,进行文本细读,探究思想文化,以建构中华早期文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正英提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定型后长期作为古典教育的核心文本,传世经典是理解出土文献的前提。因此回归经典研究,势在必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认为,当前应通过深入理解中国诗学和文章学的立体传统,进行古今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詹福瑞提出,中国文学要走向世界,尤其需要蕴含人类普遍价值和中华文明独特审美的经典作品。研究者应当在广泛了解世界文学的大背景大框架下,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发掘经典价值。

  研究者应警惕碎片化研究对审美能力和学术视野的破坏。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傅道彬表示,中国古典研究中缀合式考证的意义及其对文明整体的还原探究作用,可以补偏救弊,应作为今后学者努力的方向。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石认为,应当学习俞平伯、唐圭璋、缪钺、叶嘉莹、施蛰存、吴小如等老一辈学者,培养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加深对经典作品的认识。

  当前,对于何为经典的问题,更需要深入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东岭表示,“中国早期经典文本”定义的提出对文学研究有一定启发性。可以用“文本”概念统合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文辞、文章、文学三阶段,给文学“松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跃进提出,传统经典需要加以界定,民间文学、革命文学等文学类型受众广泛,历史意义重大,也应当有自己的定位和经典,应该用问题导向代替狭隘学科观念,逐步推进相关讨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钱志熙提出,经典主要指古代文学的经典,古代文学研究综合运用文学、历史、文献的方法,但以文学和文学史研究为目的。自在的文学文本是研究基础,文学现象才是文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建委在作总结时表示,文学史研究出现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思潮中,文学史研究中的诸多倾向,如重视审美、诗歌、民间传统、民族性等因素,均是浪漫主义的产物。中国经典研究应当接续乾嘉学派顶尖学者们重建经典基础的努力,并由此生发全新的学术范式,以贡献于中国和世界学术。

  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