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
——修辞格认知研究的新成果
2021年07月06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6日第2201期 作者:魏晓龙

  修辞格研究从研究视角可分为传统修辞格研究和认知修辞格研究两大类。传统修辞格研究认为,修辞格常见于文学作品,作用仅仅是修饰文字,以达到审美效果,属于日常语言的附加成分,是非常规的语言现象;认知修辞格研究认为,修辞格是一种普遍现象,否认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作用也不仅限于修饰文字,而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反映。笔者阐述的是修辞格的认知研究,旨在说明一系列修辞格的依存关系和组织模式,并认为这是修辞格认知研究的一大进步,体现了很强的理论张力和独创性思考。

  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学者,西班牙著名认知语言学家、Review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主编 R. de Mendoza教授提出了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作为修辞格认知研究的新成果,它弥补了以往修辞格研究的失衡问题,实现了认知语言学和修辞学的整合,为各种修辞格的认知研究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整合认知语言学和修辞学

  修辞格的认知研究始于G. Lakoff和M.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他们认为,修辞格是反映人类认知系统的重要语言现象。此后,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以及两者的互动研究获得了空前的关注。然而,截至目前,语言中其他修辞格的认知研究还处在一个真空或灰色地带。为解决此问题,Mendoza提出了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认为语言中的所有修辞格都可以从认知操作(cognitive operation)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并且修辞格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语义效应上也有所差异。

  修辞格的认知操作涉及两种基本关系:其一,域内关系(domain-internal relations),即A FOR B,有认知域扩展(expansion)和认知域缩减(reduction)两种类型,可以解释转喻(metonymy);其二,跨域关系(cross-domain relations),即A IS B。跨域关系或跨域推理又有两类:两域相似和两域相异。前者可以解释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言过其实(overstatement)和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后者可以解释反语(irony)、悖论(paradox)和对顶(oxymoron)。当然,域内关系和跨域关系还可以互动。

  修辞格处在一个互相关联且有层级的网络中,分为基本(basic)修辞格和非基本(non-basic)修辞格。前者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和语义效应(meaning effects)不需要依赖其他修辞格,是自立的(self-standing),包括以上列举的所有修辞格。后者衍生于前者,包括借喻(hypocatastasis)、通感(synesthesia)、类比(analogy)、讽喻(allegory)、提喻(synecoche)、相代(merism)、转类(anthimeria)、换称(antonomasia)、谚语(proverbs)、移就(hypallage)、夸张(auxesis)、低调(meiosis)、反叙(litotes)、反讽(sarcasm)、反用(antiphrasis)、讽刺(satire)和预期描写(prolepsis)。

  修辞格类型网络通过三种方式建立联系:第一,类型—类项(type-token)关系,如转喻类型之下有类项提喻、相代、转类、换称和移就。第二,重叠(overlap)关系,如隐喻、类比和各种形式的明喻,它们之间在某些特征上有重叠,但不存在谁是谁的变体的问题。第三,转化(convertibility)关系,如预期描写通过共享特征在某些语境和语篇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另一种修辞格。另外,修辞格的语义效应有两类:指称(denotational)语义效应和态度(attitudinal)语义效应。隐喻、类比、明喻、转喻、悖论和对顶凸显指称语义,它们的关注点主要是通过一类实体、情境或事件来解读另一类实体、情境或事件。反语和夸张则专门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

  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体现了认知语言学和修辞学的整合。Mendoza教授认为每类非基本修辞格都与某个基本修辞格的认知操作有很强的关联性,它也是修辞格语义效应的基础。

  以基本修辞格反语(irony)为例。Mendoza教授认为,该修辞格是两个认知域内的概念情境或概念事件存在鲜明的对比,从而发生冲突的结果。目标域是可以观察的现实(observable reality),说话者默认它对于听话者来讲是显而易见的;源域是说话者假装同意的错误假设或信仰。两域的概念冲突最终导致在跨域映射中,源域的概念结构取消(cancell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即Mendoza教授所说的“框架结构覆盖”(frame structure override)。当然,这是建立在听话者有足够的语篇线索、语调线索、手势线索等基础上的。“框架结构覆盖”是听话者通过常规推理机制理解反语态度意义的关键。

  再以非基本修辞格极度夸张(auxesis)为例。顾名思义,它是夸张(hyperbole)在量度上的最大极值,其语义效应也来源于跨域映射。其中,源域是对某个标量概念(scalar concept)不成比例的放大(up-scaling),是虚拟的;目标域是这个标量概念,如实体、情境或事件的真实表征。听话者对被夸大的目标域的情感回应,导致该修辞格态度意义的产生。

  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的理论价值在于,它强调了修辞格认知研究的理论可行性。作为修辞格认知研究的新成果,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实现了认知域操作和修辞格研究的整合,体现了跨学科特性,因为它融合了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义学等学科的重要思想。它的核心观点,如认知操作的普遍性、修辞格的关联性、语义效应的规律性等在这个网络模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弥补了修辞格认知研究的失衡问题。认知语言学和修辞学紧密相连,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但在处理修辞性语言时,认知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所谓的主要修辞格上,尤其是隐喻和转喻,偶有夸张和反讽,其他修辞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其理论意义普遍被低估。另外,修辞格之间的关联和语义效应也很少受到学界关注。而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呈现出以下特点:同时关注主要和非主要修辞格的认知阐释;寻求修辞格之间在类型学上的内在联系;探索修辞格的语义效应等。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修辞格认知研究失衡问题。

  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在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下,语言表达中的所有修辞现象得到了统一解释,包括基本修辞格和非基本修辞格、常见修辞格和罕见修辞格等。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且彼此关联的研究路径,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隐喻和转喻现象,而应该把它们置于整个修辞格认知网络中,寻求各类修辞格统一的认知解释,并构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要详尽彻底解释某一种修辞格的认知动因和语义效应,只能在网络系统中通过与其他修辞格的比较和对比进行。虽然修辞格认知网络模型构建的基础是英语,但它在汉语以及其他语种的研究中,尤其是基于某一种修辞格对特定语言背后认知操作的系统性解释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有待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和完善。

  (本文系河北经贸大学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构式的主体间性研究”(2019QN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