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明清民族交流史研究新发展
2023年05月22日 09: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5月22日第2654期 作者:苏日朦 魏建东

  4月22日,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十届“边疆·民族·历史”青年学者论坛暨“多语种文献所见明清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专题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30余位学者,围绕多语种文献所见明清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开讨论。

  第一,明清时期各民族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交往交流交融是本届论坛研讨重点。明清时期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各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交融提供了条件。在此期间,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具有主体地位。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蔡亚龙以永昌地区为例,梳理了明代边疆学校的发展历程,认为儒学在边疆地区的推广,不仅提高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还极大地助益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

  汉藏佛教不仅是汉藏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身份认同。“普陀山”,最早记载出自《华严经》,是观音菩萨驻锡地,也是大乘佛教信仰共许的圣地,以此命名的观音道场遍布中国各地,且历史悠久,著名的有浙江的普陀山、西藏的布达拉宫、承德的普陀宗承庙等。清华大学文科高研所博士后姚霜基于汉、藏等多语种文献,指出诸处“普陀”圣地的建立见证了汉藏佛教传统和地区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五当召是清代蒙古地区具有藏式建筑风格的寺院,始建于康熙年间,其建造过程及建筑风格生动体现了清代多民族互动与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李群通过深入分析清代五当召的发展历史,指出五当召僧众的宗教文化交流本身是一种跨区域、跨文化和跨族群的社会互动过程,自发地加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部统合,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杨奇霖的报告基于满文起居注等文献,阐述了雍正皇帝的西藏治理政策。

  第二,多语种文献的利用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本次论坛研讨热点。中华民族是基于长期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共同体,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相互借鉴学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卷帙浩繁的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魏建东利用新发现的汉文史料,深入分析了见证明清之际汉、蒙、藏等民族互动与交流过程的绰克图台吉这一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一步阐释了明清时期各民族相互依存的史实。

  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书写的多语种古籍文献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这类民族古籍是各民族共生与共存、交流与交融的重要见证。通过利用多语种文献,深入挖掘其中记载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民族文化所作出的贡献,有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学术根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双宝结合多语种文献的记载,通过深入分析清代唐古特喀尔喀旗迈达哩呼图克图的案例,讨论了清代多民族在宗教文化方面交流与融合的史实,同时深化了学界对清代宗教政策的认知。

  从不同语言文本中找寻明清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与依据,通过阐释明清时期政治制度演进、区域族群互动以及对多语种文本的语文学分析,可以深刻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根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郝凤凤通过对克珠杰的五种藏文传记的文本分析,指出藏传佛教格鲁派早期的历史叙事是历代传记作者相互接力、共同建构的结果,进而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

  第三,聚焦基层社会观察明清时期各民族的社会融合是本届论坛的亮点。基层社会是指平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古代社会平民交际的范围主要集中在宗族内部、家庭内部以及邻里之间。宗族是清代八旗佐领下的基层社会组织,源于明末女真时期的“穆昆”。牛录的编立及固山的创建,使得八旗宗族逐步脱离地缘关系的束缚,清朝政权的建立及官僚制度的发展为八旗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条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张春阳基于佐领执照等文书,探讨了八旗佐领下的宗族组织成为兼具家族性和行政性的“二元管理机制”的过程。

  明清时期社会保障和救济是基层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观察点,也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基层之间互动的重要体现。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张琳从清朝治理边疆民族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央政府对蒙古地区采取的赈济措施的背景、特征以及影响,同时深入分析了清代蒙古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张临希围绕各民族在宗教文化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阐释了近代北京地区藏传庙会在城市发展、社会融合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中国民族史学会青年学者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十届,为从事民族史研究的青年学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丁赛致开幕词时指出,本次研讨会邀请学界资深、知名专家进行评议,积极助推了青年学者的成长。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致欢迎词时强调,本次论坛旨在充分认识明清时期促进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促进明清史研究领域青年学者间的深入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彭丰文做了会议总结,她勉励与会青年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宏大的研究视野下进行理论探索,在更长的历史时段中考察历史现象,进而为深入推进明清史研究的高质量发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作出学术贡献。

  本次论坛的报告涵盖了明清时期不同时段和不同区域多方位、多层次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参会的青年学者充分展示出运用多语种文献的能力,与来自民族史各个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