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是东北三省最为丰富、最为独特、最具代表性的红色资源,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气贯长虹的英雄史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革命精神的彪炳彰显,是人类为了正义事业挑战并突破自身极限的传奇典范。新时代,开发符合时代特征的影视作品对于深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重要的导向与聚力作用。
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创作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围绕东北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救亡活动进行。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北抗联影视剧的创作出现了重大突破,题材内容和现实内涵得以深化,在传统叙事的基础之上,影视剧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抗联英烈形象的塑造。
21世纪以来,随着“红色文化”概念的提出,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发展步入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东北抗联影视作品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首先,以抗联英雄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例如,电影《赵尚志智取五常堡》(2009)、电视剧《报国忠烈之赵一曼》(2017)。其次,以抗联整体为题材进行创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东北抗日联军》(2015)。该剧对于全面了解东北抗联与中国抗战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刻影响了广大观众对东北抗联历史的认知,是东北抗联题材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最后,数量庞大的纪录片和电视栏目走进大众视野。例如,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栏目于2019年筹拍的《骁勇善战——杨靖宇》,节目组为了增强素材的真实性,前往历史史实发生地进行拍摄,使观众从真实的场景中深刻领悟东北抗联精神。
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开发利用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表达。东北抗联精神的主要内涵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核和关键,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主旨和基调,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积淀和凝结。东北抗联影视作品通过生动呈现十四年抗战历程中东北抗联奋勇御敌的事迹,描写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等东北抗联各部队杰出将领的英雄气魄,使观众真切感受到战争年代里中华民族英雄深厚的爱国情怀,从而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东北抗联精神,实现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化表达。
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开发利用有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北抗联影视作品以东北抗联将士在抗战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作为素材,彰显了国家的品格和民族的气节以及凛然的英雄大义,对于明晰人民群众信仰和价值标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东北抗联影视作品中对东北抗联将士精神品质的宣扬,不仅传承了红色文化,而且契合人民群众追求崇高精神境界、坚定初心的信仰生活需求,其发挥的作用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题中之义”。
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之一。东北抗联英勇斗争的历史涵育了东北抗联精神,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新时代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现实的需求,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东北抗联影视作品充分彰显了东北抗联精神,呈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生动性,将宏大背景下的历史叙事与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现实叙事充分结合起来,注重精神涵育。东北抗联影视作品中塑造的英雄人物、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能够激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红色历史的意愿和兴趣,能够深入地走进人民群众内心,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新时代,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创作应充分考虑到时代特征以及人民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精神需求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主要表现为努力提升与精神追求、精神享受和精神创造相协同的崇高精神境界,实现理性平和、健康充实的心灵生活,多元包容、立德育人的文化生活,以及凝魂聚气、坚定初心的信仰生活。因此,相关影视作品的创作要突出东北抗联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沉的爱国情怀、凛然的英雄大义,这些精神品质契合人民群众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需求。
以多元化叙事视角进行文艺创作。东北抗联在日军日夜不休的军事“围剿”、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坚持战斗到最后。在长期斗争中,以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信念坚定。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创作通过主体人物叙事和大历史观叙事,塑造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影视故事的讲述不仅仅在于回顾、记忆和了解一段历史,更在于借助故事对战争作出理性的思考。新时代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创作,应在强调讲故事的同时,借助“声、光、影”的结合为观众提供一种情感体验,应更加关注个体的心理变化历程,进而塑造鲜活的生命个体,通过多元叙事视角进行文艺创作。
坚持历史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统一。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内容首先应充分契合历史,充分注重题材内容的真实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虚构情节,实现历史价值与审美追求的高度融合。新时代,东北抗联影视剧的发展首先应更加充分地发掘其历史内涵,在此基础之上,将东北抗联的英雄事迹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再现,发挥其维系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的功用。
丰富东北抗联影视作品的创作手段。“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影视作品多元化的创作手段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影视作品制作方式的创新性越发增强,对影视作品的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东北抗联影视剧的创作,一方面,要突出AI等先进技术的作用,发挥多平台的传媒作用;另一方面,要形成蕴含一定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和表述规则,使观众能够理解影视作品的深刻思想意蕴。同时,通过东北抗联影视创作,全面衍生东北抗联相关文化产品,将东北抗联影视创作与红色革命遗迹研学、文化IP打造、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等充分结合起来,为东北抗联影视剧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文化场域。
(作者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