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代表和象征,彰显了先民的造物智慧和创新精神。漫长的中国陶瓷发展历程形成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陶瓷器物种类和装饰风格,也对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又重要的影响。通过对中国传统陶瓷造物体系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厘清其传承创新理念,揭示陶瓷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挖掘其蕴含的造物智慧和造物精神,领悟中国先民“器以载道”“开物成务”的造物理念。
陶瓷造物理念蕴含中华精神
作为世界上陶瓷文化传承有序、延续不断的文明国家,从陶瓷艺术诞生起,就孕育和形成了伟大的陶瓷造物精神。
器以利用、道以从简的造物精神。作为人类造物智慧的象征,在最初的陶瓷生产制造过程中,取法自然、造物天成,是陶器制作的基本理念。利用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泥土,经过火的烧制,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用品,是陶瓷器物最为典型的特征。“其功则易简也,其实则利用也,其藏又保安也。”上述关于陶瓷器物的描写,是对其优点的生动写照。陶器使用范围特别广,既包括日常的生活用具,也包括各种装饰性的类别。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使用类别,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类型。在陶瓷器装饰中,使用不同的釉色展示器物之美,彰显陶瓷器的魅力和影响力,展现器物的简易造物之美。
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从人类早期文明开始,陶器已经成为生活方式和精神象征的载体。最初半坡陶器上的人面鱼纹盘和各种舞蹈纹饰,都展现了中华先民朴素的美育观念。随着造物技艺的不断提高,中国人首先掌握了瓷器的制造技术,实现了技术层面的跨越和突破。从瓷器诞生起始,其釉色与装饰均体现出不断突破和创新的理念。从原始青瓷到唐朝的秘色瓷;从青白瓷到元青花,再到明清彩瓷,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在不断继承中创新发展,构筑和形成了独具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的陶瓷体系,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正是不断传承创新的精神,才成就了中国在世界瓷业史上的引领地位。
包容和谐、多元共存的民族精神。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瓷器物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包括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造物文化。器物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作为传承不断、延续发展的器物类型,陶瓷器物能够折射和体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唐三彩彰显了唐代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单色釉瓷器意味着宋朝内敛精致的文化品质,青花瓷意味着元代开放多元、文明互鉴的文化内涵,明清彩瓷昭示了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创新开拓的文化特质。从陶瓷发展历程也能透析出,中国文化由神圣向世俗不断转变,构筑和形成完备的大统一、大融合的文化内涵。陶瓷文化彰显民族精神,诚如许之衡所谓,“瓷虽小道,但事关国运”。从陶瓷命名体系来看,也能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蒜头瓶、锥把瓶、僧帽壶、玫瑰紫等;从陶瓷装饰纹饰来看,龙纹、凤纹、鱼纹、牡丹、蕉叶、菊花纹、饕餮纹等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装饰纹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和纹饰深入到国民的心中,能够引发国人的共鸣,也传递了优秀的中华文化。
陶瓷文化彰显中国智慧
中国传统陶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和象征。在不断传承发展中,陶瓷文化彰显着中国智慧。
陶瓷制作和演变历程汇聚了中国智慧,蕴含中国精神。从最初的陶器,到原始青瓷,再到瓷器,陶瓷完整的演变历程,既是中国造物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科技文明的彰显。如果说陶器是人类的共有发明,瓷器则是中国独有的创造。从宋代成熟的瓷器制作算起,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独享着瓷器生产的技术。正是通过国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精神,中国瓷器制作呈现出多种类型和多个区域的发展形态,也形成了完备的手工分工合作模式和造物体系,成就了中国瓷器生产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在陶瓷制作过程中,将造物理念和天时地利结合起来,制作出适应性陶瓷器物,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造物理念和精神。
陶瓷使用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观念,表达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器以利用,道以从简”是对中国陶瓷使用的最好诠释。陶瓷器物的使用体现和彰显中国生活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反映。在用器方面,从日用到礼器,陶瓷体现和表达中国人的生活理念,也影响和重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陶器的使用,催生了中国定居生活方式的出现;瓷器的出现,提升了国人的生活质量,开启了生活方式的新模式。在此过程中,依照瓷器的种类和质量,促成了新的生活模式,也奠定了中国人的理念和生活模式。
陶瓷贸易传播了中国文化,成为诠释世界文明和平往来的器物样板。作为最具中国风格和代表性的器物种类,在漫长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陶瓷是中国最成功的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质量精良的瓷器产品彰显了中国精益求精的造物精神,树立了大国造物形象。许多国家以拥有中国瓷器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进而演变为中国的代表和象征。瓷器精美的画面和纹饰传递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期盼与渴望。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人也不断重构和发展中国陶瓷造物文化,元青花和广彩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在学习和借鉴中发展着自身的陶瓷造物体系和造物文化,也重塑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
瓷艺术创作的国家情怀和人民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文艺创作的国家情怀和人民立场,回答了文学艺术为谁创作的根本问题,指明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方向。作为中国传统器物和艺术创作的代表,陶瓷无疑是中华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代表,既展示了中国伟大的造物智慧,又凸显了民族精神,印证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观点。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弘扬优秀陶瓷文化,最为根本的是在艺术创作中坚守国家情怀和人民立场。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陶瓷文化,就要深度挖掘优秀传统陶瓷艺术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以及精益求精的造物理念。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认识和分析中国陶瓷艺术的学科体系,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和艺术发展的视角来分析,认识其成因、发展变化历程以及独特的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分析和了解其时代背景和艺术体系,掌握这些发展变化背后的各种社会驱动因素,进而全方位了解陶瓷艺术的巨大历史意义和价值。总体来看,中国陶瓷艺术经历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从原始陶器中具有艺术意蕴的图案和刻画符号,再到后期不断传承发展的陶瓷艺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造物智慧。在此过程中,融合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自身的造物艺术特色。元代的青花瓷、明清的彩瓷,均是在吸收借鉴其他陶瓷艺术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特色。只有认知和了解陶瓷艺术的造物特色,才能在此基础上传承与创新。
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陶瓷文化,就要在对中国优秀传统陶瓷文化继承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开创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新格局。创新需要题材、理念、材料、技术以及传播模式的把握。对陶瓷艺术的创作绝非背叛或者放弃传统陶瓷艺术的优秀成果,而是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传统陶瓷艺术基础上,以新时代人民需要为核心,创造出满足时代需要的作品。一是,创作者应坚守人民立场,将陶瓷艺术创作写在中国大地上。创新者必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将其转化为陶瓷艺术创作的重要元素。二是,彰显时代精神,讲好新时期现代陶瓷艺术的中国故事。探究陶瓷艺术的材质美、装饰美和人文美。三是,聚焦人类题材和生命美学,彰显陶瓷艺术的时代美、艺术美,在超越外在功利的基础上,展示陶瓷艺术的美学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全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中国“器物”样本。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传统器物的造物理念和教化功能研究”(2019ZX02)、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传统器物教化体系的现代性转化及应用研究”(17YGC71004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