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在文化“走出去”战略框架下,我国陆续出台了《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的实施细则》《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措施,推动中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分享中国优秀文化,塑造中国新形象。影视外译在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北美洲部分地区取得了良好成效。俄语区国家作为中国的近邻,影视交流必不可少。目前,中国影视俄译与传播成果可谓丰硕,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影视在俄备受关注
中国影视作品进入俄语区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早在1935年电影《渔光曲》就曾亮相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并荣获“荣誉奖”,受到瞩目。此后,影视俄译工作一直在开展,其中武侠题材电影最受欢迎。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影视技术手段的进步,中国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俄语区观众的青睐。译介作品的类型愈发丰富起来,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电视节目等多种体裁,涉及中国的主流思想、现代生活、传统文化、儿童智趣等诸多题材,如电影《流浪地球》《长城》《十二生肖》《花木兰》,电视剧《三国》《家有儿女》《张小五的春天》,纪录片《大美青海》《龙井问茶》《我在故宫修文物》,动画片《熊出没》《大鱼海棠》《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电视节目《中国厨艺》《生活百科》等,当代中国的形象、经典的传统文化、浓郁的东方气息吸引着俄语区观众。
中国影视对俄译介的主体包括国家翻译、商业翻译、影迷翻译三类译者群体,以中国译者为主,俄语区国家译者为辅,多为中国主动译出,国外主动译入尚显不足。其中,国家翻译是影视俄译的引领者,以CCTV俄语频道的官方翻译为首,相继推出了30余部影视剧,还有旅游、美食、访谈等节目,力图立体化呈现中国的新时代形象。商业翻译是影视俄译的主力军,以国广子行传媒(CBM)为代表,现有40多部俄译作品,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影迷也是影视俄译的生力军,以中国和俄语区的影视剧爱好者为核心,他们以个人爱好为出发点,成果多以字幕呈现,作品亲民,符合观众期待,但因版权、规范等问题绝少大范围公开放映。
2020年,两部中国影视俄译作品引发了俄语区观众的广泛关注,成为良好的文化外交路径。同年3月,抗疫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守护武汉——武汉24小时》及时完成了俄语译制,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成功播出,中国的抗疫故事走进了俄罗斯万千观众的视野。参与配音的俄罗斯演员被片中故事深深感动,表示无论是对中国观众、俄罗斯观众或者世界观众来说,这都是两部非常重要的纪录片,面对疫情,世界各国应该互帮互助,携手抗疫。疫情特殊时期,两部影片成为沟通俄罗斯乃至世界的桥梁,让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通过影视作品深入海外观众的心。
中国影视俄译作品是俄语区观众目前比较喜欢的休闲娱乐选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当代中国的好奇心。有些观众钟爱中国的武侠电影,对片中的侠义精神、武术招式痴迷不已,其中有人由此走上了习武之路,甚至特意来到中国学习武术和中国文化。年轻人比较喜欢都市爱情剧,他们从主人公的爱恨情仇中找到共鸣,并借此了解中国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留学中国的俄罗斯女孩爱丽丝喜欢看中国偶像剧,她与朋友合作完成俄语译制,分享给更多的俄语区人。现在又有一些观众热衷于中国古装剧、历史剧。俄罗斯本土大型社交网站VK(vk.com)上有众多中国剧字幕组,翻译、讨论热播的中国剧。安娜姐妹的《琅琊榜》字幕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聚集了100多个粉丝,以俄语区人为主,也有少数中国人加入其中,他们通过独立篇章的影评和讨论区的散论点评中国剧,喜欢剧中靓丽的演员、精致的服化道、跌宕的剧情、精湛的演技,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体现。粉丝们由一个剧目扩展讨论,涉及《伪装者》《步步惊心》等其他相关作品,进而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
中国影视俄译作品是俄语区影视翻译研究者热议的语料,也是汉语教学者和学习者珍贵的教学资料。研究者积极研究翻译中的各种难题,探讨片名翻译中隐喻、双关语或谚语的破解方法,提出俄汉无等值词的翻译方法,分析译本之间和译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俄汉语差异给字幕翻译带来的时空难题。学者们的论著无形中促进了中国影视的深度、精度传播。汉语师生积极利用这些生动、鲜活的“教材”提高汉语能力。有俄罗斯教师认为,学生看中国影视剧可以带动他们的汉语思维和汉语表达欲望,学生通过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表现可以深入理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师生们对中国影视作品的重视势必会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去关注中国影视,扩大影响范围。
多方合作优化路径促进俄译传播
尽管中国影视俄译积累了些许经验,在俄语区引起了较大关注,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有关译介活动如火如荼,但与东南亚、非洲等地相比,译介、传播力度颇显逊色。仍需多主体、多主题、多渠道拓宽译路,使中国影视作品更深入俄语区人民的生活,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建设助力。
第一,多方翻译主体协同共筑译事。无论是国家翻译,还是商业翻译、影迷翻译,都有着不同的翻译倾向,只能满足有限的观众群体。各方翻译主体应形成紧密的主体关系,互补互助,协同营造中国影视俄译生态,以满足俄语区观众的各种期待。国家翻译主体继续做主旋律选题,同时加强作品的趣味性。商业翻译主体努力做中国特色选题,同时注重作品的丰富性。影迷翻译主体积极做大众性选题,同时确保作品的规范性,提升质量。中国商业翻译企业可联合俄语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影迷字幕组,如小熊、YourDream、亚洲龙、ZOLOTO等,发掘利用好字幕组在选题和本地宣传上的优势,帮助其准确理解、把握中国文化,推出一些优秀的翻译本土化作品。
影视作品成功俄译需做到选片独到、俄语精湛、熟悉俄语区文化,保证作品选择、译介、推广之路畅通。为此,文化部门、影视机构、相关教育机构等可侧重影视译介方面的培训,壮大译介工作者力量。利用影视翻译研修班、研讨会等形式,搭建国际化专业平台,服务中国和译者、传播者、研究者队伍。2015年到2018年“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举办期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代表表现积极,与中方影视机构、专家沟通深入,合作成果也很显著。
第二,面向目标受众丰富影视类型。中俄普通民众存在深入了解对方文化的潜在愿望,为此,影视译介作品的选择尤为关键,应兼顾中国的文化观和受众的好奇心,正确处理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既要传播中国的主流文化,又要观照俄语区观众的期待,尽量满足译入国各方受众需求。
着力开发科幻片的新亮点,借助影片《流浪地球》在俄语区的热播,形成新的传播主打类型,展现中国的创新能力。重视儿童影视作品的译介,如优秀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儿童电视剧《家有儿女》,尽可能使俄语区的孩子接触到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现状,理解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形成客观的中国形象,为未来的持续友好合作埋下种子。注重体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视作品的译介,用中国人的新风貌重构中国的新形象。加大中国优秀文化的译介,传播阐释中国文化的内涵,如关于武术、古代器物等的纪录片,使观众不仅限于通过武侠片、古装剧等管窥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三,借助现代技术广开传播渠道。在俄语区应充分开发新媒体平台、电影节、影院、电视台等影视传播媒介,拓宽传播路径,开辟商演渠道,突破影院上映瓶颈,提高非官方电视播放数量。利用好互联网,使中国影视译制作品便捷、高效地走进俄语区,让观众都能看到、看懂,实现影视俄译、文化传播、重构中国形象的目的。影视机构与专家学者紧密合作,携手完善“中国影视多语言数据库”,不断将中国影视资源数字化,通过国家工程平台中国文化译研网向俄语区推介。同时,收集受众反馈,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数据,开发数据库更广泛的用途,使观众受到更深的影响。
利用好在俄网络平台传播中国影视。俄罗斯电影网站已收录4400多部中国电影资料,涉及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影片,但部分影片资料简陋,应鼓励中俄网友完善内容,持续更新充实。此外,也可以帮助俄罗斯影迷用自媒体开设公众号,节选播放、介绍、讨论中国影视作品,扩大宣传面。当影视作品在媒体平台形成较为清晰的口碑,便可考虑商业化输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俄汉)抗战翻译语境适应机制及其价值研究”(19BYY207)、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外语专项)“抗战时期东北地区俄苏文学汉译研究”(WY2021003-A)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