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于“夺冠”——由《夺冠》再论女排精神
2022年03月02日 09: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日总第2358期 作者:刘志国 胡博然

  “中国女排”作为团结、拼搏、顽强的代名词已化为时代丰碑,而“女排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一部分,烙印在国人内心深处,成为催人奋进的精神源泉。女排精神超越了行业领域的隔阂,融入国家精神谱系,夯筑成国族精神的支柱与脊梁。“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完美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女排精神奏响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以体育崛起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能、中国人民行”。

  女排精神跨越了时代局限和岁月流逝,汇入中华精神主流,塑造起中华精神的血肉与灵魂;女排精神翻越了现实与理想的鸿沟,唤醒民族自信。女排精神成为反映时代变迁的标签和旗帜,对于这一点影视作品已有反映。体育题材电影作为具有独特题材性的电影类型,其良好的文化精神的普及性,将特定的价值理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以电影形式向观众推广。女排题材电影是我国体育类型电影中的“重头戏”和佼佼者,颇受关注。1981年电影《沙鸥》上映,以理想主义视角盛赞英雄主义“沙鸥精神”;2020年《夺冠》公映,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融为代代传承的女排精神。两部影视作品均以“精神”为主线勾连、贯穿前后,力图揭示女排精神实质和社会意义。《夺冠》通过对四十年来中国女排发展历程整体性观照,全景展示了女排精神内涵,虽名之以“夺冠”,但其意蕴远非“夺冠”所能涵盖,其电影主旨重在以女排风采表现“民族强大、国家崛起”主题。当然,电影反映的时代虽有变迁,但影片所宣扬的女排精神一直在场。《夺冠》以实现对女排精神的深描与诠释,从而完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的集体主义的凝聚力向新时代国族意识的“想象性转移”。

  女排精神是一种祖国至上的爱国精神。竞技体育具有超乎寻常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国家兴衰荣辱的承载者,而竞技体育运动员因此承载着特殊使命和责任。因为,体育竞争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的范畴,对体育中竞争获胜的渴望、对竞争公平的遵循、对竞争精神的领悟,使得体育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进行身体较量、智力比拼的手段,成为彰显政治制度优越性、合理性的标识,成为彰显国家软实力的渠道。体育为所有现代民族国家所推崇,这也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到众多国家重视并付出努力、参与竞争的主因。习近平总书记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运动员时强调,“重大赛事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这正是中国人讲的自强不息”。女排精神是涌动不歇的爱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鲜活例证。在改革开放的艰难岁月里,女排用世界大赛“五连冠”勇担激励国人抗争、催动国家奋进的重担,以“不服输、不怕输”的女排精神树立起中国人能、中国人行的民族自信。女排精神的底色是爱国精神,女排精神展示出为国分忧、为国担当、为国负责的爱国情;通过竞争激励人民、激发爱国热忱、凝聚爱国情怀,爱国精神已成为女排精神的应有之义。在这种社会期望影响下,反映女排精神的影片便也超越了娱乐的范畴。

  女排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排球是一项需要团队协作、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体育项目,需要每一个体在其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才能顺畅完成全部环节。在《夺冠》中,排球所承载的集体主义精神体现的更具“仪式感”,每次得分后击掌、每次开局时手掌重叠的影像都凸显集体的意义、彰显了团结的价值。排球的项目特点决定了女排精神的特质,既需要在关键时刻彰显个人技能、体能、战术素养,更需要全部台前幕后工作人员、指导人员、保障人员精诚团结、共同努力。女排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不仅在“要吃苦、能吃苦”的时代是实现民族精神升华的渠道,还在越来越巨型化、复杂化、科学化的现代竞技运动中,成为完成更加艰巨的竞技体育任务的根本保证。体育外显为竞争,内在实是合作之“芯”。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慨叹,“你在有节制、有组织、有技艺的体力较量中产生”,揭示出体育是一种需要相互体谅、相互协调、相互映衬的较量,协作是保证“体育领域”持续存在的根本。《夺冠》在多个场景中揭示团结协作的主题,如陈招娣“我相信,你一定会给中国女排带来新东西”的遗言,表现的恰恰是“团结与集体主义荣誉感”对女排人的影响,也重申意欲表达的“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的群体意象。

  女排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竞争是体育运动的最大特点,顽强拼搏是获得竞争优胜的不二法门。《夺冠》中郎平杠铃深蹲场景以及宣传海报中伤痕累累的腿,再现了老女排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光辉。《夺冠》通过电影语言叙述,表明只有长期刻苦训练才能完成凡人难以企及的任务、获得远超常人的体能、技能甚至“本能”,当历经千百次“被球砸”而将救球练成下意识的本能,获胜不再遥远。同样,在顽强拼搏奋斗精神鼓舞下,没有什么障碍是不可跨越、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女排队员的拼搏精神不仅再现于鲜血染红的护膝、缠满胶布的手指,还再现于无数默默付出的“幕后”“无名”之人的辗转反侧、殚精竭虑。虽然对女排精神的理解与时俱进,但“超越自我”“追求卓越”“自强拼搏”“竞争意识”是永恒主题,拼搏精神实践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规律,昭示着“爱拼才会赢”。只有面临艰难困苦咬牙坚持、面对伤病疼痛设法克服的运动员才是“勇者”。女排精神是一种“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抗争精神。抗争精神推动中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跨越各类沟坎陷阱、消灭各色魑魅魍魉,在苦难中崛起、在拼搏中发展,完成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越。总之,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敢冲、敢拼、敢闯、敢试的拼搏精神,赋予排球以无穷的动人魅力和感染力,弘扬祖国至上的使命担当、传递动人心魄的心灵力量、铸就奋发有为的精神丰碑。

  女排精神是一种永不言败的坚韧精神。有人曾问郎平,女排精神是什么?她的答案是:“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夺冠》中教练(黄渤饰)曾说,当下这一代年轻的球员心里没有球砸出来的印记。所表现的不仅是新时代女排队员在训练手段和技术上的进步,更体现了一种观念的转变,一种对体育认知的深化。影片后半段通过大量现代技术在排球训练中应用隐喻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女排精神的坚韧,还体现在体育责任的变化,从关注体育的“争金夺银”国家责任到注重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体发展责任,从聚焦“金牌数量”的规模效益到获得“比较优势”的社会效益。在新时代,坚韧不拔的女排精神成为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内容,激励着我国体育实现从站起来大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完成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颠覆性转变。

  《夺冠》通过光影技术,记录、演绎、再现女排风貌,继承、弘扬、创新着振奋民族信心的女排精神,更通过场景的转换、人物活动、剧情推进映射出国家巨变、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助力“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体育强国梦成真,确证着“如若内心足够强大,何必在乎一时输赢”的体育精神。可以说,一部跨度四十年的《夺冠》就是一部抛弃积弱积贫、民族复兴、国力提升的民族振兴史,是一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筑美好家园的发展演化史,是一部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总结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现实实践史。“做最好的自己”,而这也是《夺冠》所要启示的:夺冠,远非终点,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社会科学处;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