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念海“有用于世”理念的产生与发展
2022年03月02日 10: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2日总第2358期 作者:邱海文

  

  ■史念海工作照 资料图片

  史念海(1912.6—2001.3),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36年,史念海在北平辅仁大学毕业。之后,经历多次辗转,于1954年调至陕西师范大学,历任历史系主任、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唐史研究所所长、学校副校长,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陕西省主委、中国唐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都学会会长等职务。

  史念海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创建者之一,曾倡导发挥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有用于世”正是史念海治学的特色。在学术研究中关注现实,对学科自身的发展,对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都有重要意义。

  据史念海回忆,他在辅仁大学读书时属意于乾嘉之学,他的毕业论文就是《钱大昕先生之史学》,这篇文章受到陈垣的赞赏。可见,史念海此时更倾向于乾嘉式的学术研究,而对现实问题则较少关注。

  史念海大学毕业后加入禹贡学会。他受顾颉刚委托,参与撰写了《中国疆域沿革史》,与禹贡学会的宗旨一样,该书也是为了唤起人们对疆域的重视而作。抗日战争的艰难形势和师友的影响促使史念海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此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乾嘉学风,开始思考如何将其所学应用于抗战救亡。史念海在《我研习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过程》一文中说:“我大学毕业不久,抗日战争开始。面对这样严酷的战争局面,山河破碎,国亡无日。这门学科对当前局势究竟有何作用?这使我感到迷惘。”史念海认为国家危亡之际,应该学以致用,对局势有所裨益,而不能像乾嘉学人那样为避世而研学。

  关注时政热心学术

  据王京阳所编《史念海学术年表》,七七事变之后史念海回到山西平陆,后来日军侵入平陆,西迁兰州。他在大后方继续关注抗战形势,积极投身各种研究时局的学术组织,撰写政论文章为抗战建言献策,同时还继续从事学术研究。

  史念海参加了各种研究抗战问题的学术组织。1938年他加入熊德元在兰州发起的西北研究社,后担任该社文书。西北研究社的宗旨是促进西北开发以支持抗战,史念海受该社影响开始研究时局问题。

  史念海还参与筹备中国边疆学会。他于1939年11月接到顾颉刚的信,受邀参加在成都成立的中国边疆学会。之后,史念海任察哈尔蒙旗公署特派员秘书。该公署驻于榆林。他于1940年2月到达榆林,不久就在公署特派员马鹤天的支持下筹备中国边疆学会。1940年6月8日的《边疆通讯报》报道称:“榆林文化界闻人史念海、杨令德、黎圣伦等,近特发起组织中国边疆学会。发起以来极得各方赞助。”中国边疆学会到1940年8月正式成立,由马鹤天担任理事长。与此同时,赵守钰在重庆,顾颉刚在成都,分别成立了中国边疆学会。三个学会名称相同,宗旨相同,所以在1941年6月正式合并。

  1940年秋至1941年,史念海来到西安,加入西北文化学社,并担任其主办的刊物《西北资源》的编辑。在此期间,史念海还替陕西边疆学会印制了两期学会刊物《边疆》。《西北资源》和《边疆》都专门刊发西北地区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章,以助力于抗战。

  史念海在这期间发表了很多政论文章。在战事激烈的1938年到1939年这段时间内,史念海在《西北纵横》上发表《西北的宗教与民族问题》《保卫大西北的外围地理形势》《推进大西北的义务教育》《发展西北交通与建设西北农村》等有关开发西北、巩固后方的文章。史念海在担任《西北资源》编辑时发表《敌寇套取法币之检讨》《现阶段西北游资之形成及其利用》等文章。受抗战的影响,史念海开始研究时政,体现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史念海发表了《晋永嘉之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关中水利与西北盛衰之史的研究》等文章,这些历史论文有很强的现实关怀。如他在论述完历史时期关中水利发展状况后,说“将来的进展,总可使关中在农业上自给自足,不再抑求外来的漕运,说不定还要以其剩余的食粮输至其他地方,拿汉初和秦时的往事观察,这种推测总可以实现的”。在这里,史念海除了研究关中水利的历史变迁之外,还提出依据历史经验,恢复秦汉关中水利之盛。将历史与现实结合正是史念海的特色。

  1941年10月,史念海在顾颉刚的推荐下到重庆“国立编译馆”工作,在此期间他写了《中国的运河》。史念海在1985年该书重印时说:“当时主要思考两方面,一是要实现从沿革地理学向历史地理学的突破,二是我逐渐体会到像历史地理学这样一门学科不仅应该为世所用,而且还应该争取能够应用到更多的方面。”他研究运河一方面是为了突破沿革地理学的范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以后的运河建设提供借鉴。

  总之,史念海从抗战开始反思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对时局的作用,并且身体力行研究现实问题,参加各种学术组织,并结合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这些都体现了他“有用于世”的理念。

■《史念海全集》

  关注黄土高原环境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史念海开始关注新中国的经济文化建设。如20世纪50年代他通过《人民日报》了解到,我国通过出口丝绸和丝织品获得了大量外汇,为此他撰写了《黄河流域蚕桑事业盛衰的变迁》等文章,意在恢复历史时期的黄河地区的桑蚕业,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史念海“有用于世”学术理念的继续。

  史念海在20世纪70年开始研究黄土高原环境变迁,有力地促进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与此同时,他还对治理黄土高原提出自己的见解,相继发表《黄土高原的历史变迁与当前的治理方针》(1979)、《论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失调及其影响》(1982)、《改革黄土高原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1997)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些建议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发挥了很大作用。此时,史念海在“有用于世”方面的思考已经不限于社会和人文方面,他开始考虑历史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所呈现出来的规律,以及人们如何利用这种规律,得以更好地开发自然。史念海的学术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坚持“有用于世”的理念,在各个阶段都在用自己的学术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史念海“有用于世”的理念对他的学术研究也有促进作用。如他对桑蚕业的关注促使他研究历史上黄河流域丝织业的变迁。他在20世纪70年代编写《陕西军事历史地理》时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这对他研究黄土高原环境变迁有很大帮助,同时形成了他实地考察与文献结合的研究方法。

  史念海说:“一门学科如果不能为世所用,那它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就成了问题了。历史上曾经有过若干绝学,最后终于泯灭无闻。沦为绝学自各有其原因,不能为世所用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常说要学习“无用”之学,这里说的“无用”应该是那些没有直接用处但对启迪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作用,或者暂时看不到用处,长远来看作用极大的学问。从根本上说这些学问都是有用的,而真正的无用的学术是难以流传的。历史地理学这样一门注重实际的学问,更应该有用于世,才能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