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黄河文化蕴含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同时,“黄河”也成为艺术话语表达的重要内容,以黄河为背景元素的中国电影作品为传递文化力量作出了积极努力,例如电影《黄河飞渡》《黄河大合唱》《大河奔流》《怒吼吧!黄河》《黄土地》《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黄河大侠》《黄河谣》《黄河绝恋》《黄河行歌》《筏子客》《黄河喜事》《黄河之滨》《天下黄河老牛湾》《初心照黄河》《百鸟朝凤》《黄河入海流》《黄河传人》及音乐艺术电影《黄河》等。以黄河为背景元素的中国电影作品,在叙事层面为传递民族文化力量,主要着重进行了三方面的融合。
在融合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中建构黄河符号
文化基因是民族最为根本、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传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人类的不同文明蕴含不同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民族发展过程中产生深远意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它是文化传统中最鲜活、最具备可复制性、最强韧的因子。黄河文明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基因的重要源头和载体。以“黄河”为背景或主题的文艺作品,在文本叙事中完成了文化符号的编码,并成为一种集体记忆融合在整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1978年上映的电影《大河奔流》根据李准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是国庆30周年献礼作品。电影以史诗般的笔触全景式展现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几十年的沧桑巨变,描绘了黄泛区人民1949年前后的不同生活,展示了黄河儿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各自命运。作为一种符号意义表征,电影中的“黄河”通过影像共享的意义结构,连接起接受主体与影像的话语模式,让观众对“黄河”产生主体意义的认同,从而完成集体记忆的跨时空传递。电影通过对黄河的灾难叙事进行民族创伤的影像化呈现,表达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与宝贵精神,成为重塑民族记忆和民族性的重要艺术实践。
作为集体记忆的民族文化符号,“黄河”已经不仅仅代表一条河流或者一个流域,更多成为凝聚民族情感与弘扬民族精神的纽带。符号的意义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与交流互动中建构出来的,影像中的“黄河”已经成为民族性格与民族思维方式的重要符号,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能指。电影《黄土地》以“黄河”与“黄土地”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广袤苍茫且落后压抑的生态景观,在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中展示民族性格与文化基因的双重性。影像通过对“黄色”的渲染呈现出坚韧而厚重的生命意识,在黄土飞扬、黄河奔流、迎亲仪式、腰鼓队伍等民俗氛围中,书写着小人物对于命运的抗争与不屈。集体记忆是特定社会群体共同经历的过程和结果,大量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可以通过代代相传,形成并保存共同的社会记忆。“黄河”作为空间背景与意象符号,被放置于地理景观与精神心灵的双重空间,成为积极参与建构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内容,也成为融合民族文化基因与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以其特有的艺术美学力量引领受众以深沉的情感探索民族的生命起源。
在融合家国书写与生命意识中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作为民族、国家的象征与情感纽带,天然与家国情怀、民族认同相连,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价值认同符号。黄河故事包含了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地理的、文化的等多重意蕴,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被赋予新的故事内容与文化象征,成为电影进行家国叙事的逻辑起点。电影《百鸟朝凤》在“家”与“国”的双重架构设置中,依托戏剧冲突与矛盾对立,实现家国书写与生命意识的融合。电影以黄河岸边焦三爷挑选徒弟传承“百鸟朝凤”为故事主线,讲述了在传统乡村社会秩序建构的文化生态正在失去旧有凭附与根基的背景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精神坚守与文化信仰。焦三爷倔强而坚韧,始终认为具有大德之人才配得上“百鸟朝凤”的礼遇,需要挑选能够将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来传承,最后他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礼赞。黄河象征着古老民族蕴藏的巨大生命力与包容性,同时也引发了传统与现代发生冲突的思考。电影在讲述黄河故事的过程中完成了影像对于“家”与“国”意象的呈现,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概念层面,借助影像话语构建出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融场域,尝试对黄河进行多重意义的影像建构。
中国主流电影承载着构建家国情怀、引领主流价值观、凝心聚力的重要责任。中国电影需要进一步加强艺术自觉与创作自觉,以中华文化中“家”“国”逻辑体现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在电影叙事中发挥黄河故事的感染力与感召力,积极推动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这就需要缝合好生命个体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之间的叙事,以家庭视角透视国家历史发展,以家国同构的叙事模式召唤受众的集体记忆。电影《黄河喜事》巧妙地将黄河岸边一家三代人的婚姻故事作为切入点,以关注不同历史年代中国人的婚恋,描摹出中国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从给生命个体带来苦难生活的旧中国,到普通人拥有更多幸福生活选择的新时代,电影将“大时代”与“小人物”之间的叙事关系进行融合,呈现出电影艺术对于中国人生命与命运的深刻关切。以讲述黄河故事作为本体,不断探索建构融合家国同构的叙事语境与生命意识,无疑会增加讲好中国故事的内生动力,彰显民族坚韧、豁达、向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品格,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
在融合民族品格与时代景观中传承黄河文化
当前,中国电影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电影的题材与叙事都更加丰富,电影创作生产正开始向艺术本身价值层面回归,以满足观众对高品质艺术生活的追求,而这些也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黄河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传统的、历史的,更应该是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在民族性、时代性与艺术性、商业性之间形成多元融合的生态,不断拓展电影中黄河文化的叙事空间,从而构筑更加丰富多彩的现实图景。
作为文艺实践的重要内容,电影艺术需要探索新型展现黄河文化的叙事模式,涵养与传播民族感情和精神信仰,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对于黄河的精神表征要更多地与个体命运、生命意识紧密相连,从对全景式的、宏大的历史观照逐渐聚焦到对于普通故事的关注,挖掘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共同的情感表征。音乐艺术电影《大河唱》以黄河作为情感线索,关注黄河岸边人与文化的命运走势。电影以音乐人苏阳为线索,遵循人类学影像创作方法与价值观,以纪实的镜头呈现了西北民间社会陕北说书人、秦腔剧团团长、花儿歌手和皮影艺人等民间艺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传承的现状,用黄河儿女的故事与艺人生活展示时代的变迁,探究传统与时代发展交织,反思黄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电影透视了黄河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与时代产生的共振与冲突,以及社会流动背景下普通人身份与情感的衍变,配合展示“黄河”在不同时间与空间走向的影像语言,以达到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及对现代性的思考。由此,电影叙事要深挖黄河文化在不同时代的精神价值内涵,以鲜活的情感话语结构展示宝贵的民族文化,逐渐引导观众建构更高的认知价值体系,不断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从而发挥黄河文化中宝贵的精神力量。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黄河文化的民族品格与时代价值研究”(21A2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7号C座2-5层 邮编:100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