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社会重要仪式的体育赛事开幕式和闭幕式,既是竞赛前后的狂欢,又是与世界对话的平台;既勾勒着民族国家的形象,也编译着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文化符码。在刚刚过去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传统文明与现代技术的碰撞,演绎出一幅幅中国式的唯美画卷;东方美学与国际视野的交融共生,舒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图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仪式中获得灵韵,以视觉奇观的方式得到新的诠释。
作为孕育文化的仪式
仪式,最早出现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初,是一种对生命和宇宙关系思考的外显性活动,是文化历史和记忆的重要载体并在文化的生产、传播中起着巨大作用。人类社会中最早的自我意识启蒙,就是对于“生死祭奠”“自然崇拜”“祈福避祸”等重要仪式的记录。当我们穿越古今,解码人类文明之时,这些仪式被转译成为远古洞穴中的壁画、甲骨上的象形文字、青铜器上的纹饰和祈福的舞蹈,为人类提供了和历史对话的可能。
在中国仪式中形成的习俗和行为,通过自然和社会的演变形成了“礼”,继而形成了特定群体的集体记忆,最后演进成为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和审美旨趣的总和。这种抽象的思想需要具象的媒介来记录、象征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又在仪式中被二次编码成图形、纹饰、形象等,拓印在一个个“图像”之中,在视觉中形成“人工记忆”得以传承和延续。
仪式的“视觉化”存在介质,经历岩壁、金属器、纸张,到今天的电子屏幕,大众媒介时代的“仪式”,已经变成了人们手机上的“媒介事件”,以影像的形式呈现,构建了群体对于文化的共同想象。这些仪式以文化、艺术、体育等为主题, 通过视觉化符号展现国家形象和实力, 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对内凝聚民族精神。
视觉标签与文化基因
现代化的媒介手段,让身处各地的观众得以“在场”,视频直播、虚拟演播、数字特效等技术,使文化成为一种视觉符号编码,使得仪式被更多人“看到”,文化以视觉的方式得以传播。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良渚玉鸟”“水墨江南”“钱塘潮树”“数字火炬手”“记忆桂莲”等视觉形象,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视觉表征,在仪式中被放大和聚焦。
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独特表征,我们可以称之为符号。无论是油纸伞、乌篷船、小桥流水呈现出的江南情致,还是良渚玉鸟、螺旋纹饰、飞檐斗拱展现的历史韵味,都以现代视觉技术对传统文物或思想进行具象化编码,成为可读解的现代视觉语言,让文字、纹饰、图像和象征符号进入视觉感知系统,引导人们关注更为具体的艺术细节和视觉元素,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想象与重构。符号作为仪式与仪式传播中的重要表征元素,能够凝聚共同意识、构建集体记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中选择的符号,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字”“诗”“画”所提供的文化内核,来自于仁爱中庸的道德观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所代表的精神内核。
“字”“诗”“画”的视觉表征
现代体育运动会的运动员出场方式,是对于古典仪式的继承。以往的大型运动会运动员出场多是在观众面前侧身“走过”,并逐渐远离。而此次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都以背景和地面屏幕做出格局改变,让出场的运动员以正面形象“走进”观众的视野,并与欢迎队伍共同构建了汉字——“中”。“中”是一个极具中华文化意蕴的汉字,中国古代建筑学上多用中轴对称,道家讲求阴阳平衡,民乐力达音律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中”作为一种最高尚的道德评价。同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所表达的“中”总是与“和”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以“中”字形作为舞台设计,既表现了中华民族正直不阿的性格、谦逊纯良的品格,同时让远来之客走在“中线”,也显示出和善、平等的待客礼仪,含蓄地外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迎客之道。
与拉丁字母的拼写表意不同,汉字在创造初始就具备形象思维特征。许慎曾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即谓之字。”汉字既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媒介,也承载着中国人的哲学思忖。南北朝时期,颜延揭示了中国远古思维表意的特点:“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亚运会将“中”字融会于江南传统绣作“团扇”之中,代表君子品格的梅、兰、竹、菊等图案,随运动员共同跃然于开闭幕式上,字与画、竞争与秩序、文化与品格相得益彰。
把借物喻人、借景生情的创作理念,与人、风物、天地融合在一幅画中,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命和宇宙关系的探索。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古人之作画也,以笔之动而为阳,以墨之静而为阴……以笔墨之自然,合乎天地之自然,其画所以称独绝也。”阴阳被视为绘画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表现,如虚与实、露与藏、清与浊等,以阴阳动静相互涤荡的宇宙规律作为创作的旋律与规则,揭示中国绘画本质上是人和宇宙关系的重现。譬如在开幕式的“水墨入诗画”篇章,演员身着《千里江山图》之青绿叠嶂徐徐步入以《富春山居图》为原溯的视觉背景之中,人在画中游,画在行中变,动静相宜、人景相衬。闭幕式中“潮涌迎宾”环节,演员以《十二水图》和《长江万里图》中的“浪花”营造出“钱江潮涌”,既可以理解为对运动员拼搏精神的借物抒情,同时让各代表团的运动员“跃然水上”,也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岸边送友,以水寄情”的意境。这些取自中国绘画追求的生气和气韵,以生命意识去体验自然万物,使笔下塑造的形象体现宇宙间无限的生命意志,犹如宇宙生命的诞生,蕴藉着生命的气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中国山水画是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中重要的“元图像”,既作为展现内容,以数字化重现的方式出现在开幕式的各类视觉元素中;也承载表现技法,成为整场演出的创意来源,譬如“留白”。“留白”本是中国山水画中的基础技法,用来构建空间和层次;同时“留白”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空纳万境的审美情操。“白”是指看到这种“虚无”能够使人产生联想, 令画面呈现的内容远不止笔墨所绘的图画,从而增强画面的灵气。有形与无形的对比,形成了明朗概括的视觉形象。中国文化中的“留白”追求一种相存相生的和谐共生关系。在开幕式“山水留白”篇章中,几十名身着水墨袍服的少年以地面为画、踏墨而舞,呼应着地面巨屏上的中国山水画,人群汇聚之处着墨为实,静寂之处浅淡为虚,虚实相应,明暗相宜,构图尽显留白之美。这种“大象无形”的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追求。
亚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在中国诗词中找到了丰富的视觉灵感。譬如,此次开幕式的主色调为“虹韵紫”,是红与蓝的交相辉映,出自白居易《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描摹;闭幕式中的“湖山绿”,象征葱郁湖山和杭城的诗性,出自龚自珍《湘月·天风吹我》中“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对于湖光山色的想象。在《烟雨染江南》节目中,地面巨屏变成了烟波浩渺、莲叶田田的西湖,少女结伴在一片硕大的荷叶上采莲起舞,描绘了一幅雨中江南的动人景观,诠释了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境。闭幕式节目《荷桂共生辉》中,露珠少女旋转涌动,汇聚点点珠光,如同滚动的露珠,亭亭立于西湖荷叶之上,生动描摹了陆云《芙蓉诗》中“盈盈荷上露,灼灼如明珠”的意境。由此,诗歌的视觉性穿越古今,灵然再现。
技术赋能呈现新样态
如果将仪式视为文化生命孕育的母体,技术便是文化基因转录的编码系统。技术的更迭,赋予文化新的审美想象力。新技术承载着传统文化,打破了古代与现代、虚拟与现实、人与机器的“次元壁”,呈现出新的样态。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中,良渚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玉鸟,以全息投影的方式飞过体育场,文物得以“重生”,象征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拱宸桥,是大运河文化的代表性符号,通过数字全景立体影像技术的加持,超现实连接了古代城镇的白砖青瓦和现代都市的高堂广厦;数字火炬手“弄潮儿”,由全世界的亿万网友以“0和1”的信息语言共同编码,建立起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通信通道,构建了中国神话中“夸父”投射在数字世界的“赛博人”形象,而“实体人”和“赛博人”共同点燃火炬、送别火炬,也体现了中国哲学宇宙观中对于人主体性的理性观照。技术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仪式中被赋予新的生命和含义。
仪式曾经是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沟通方式,这种方式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世纪以来,以电影、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技术迅猛发展,图像、屏幕由艺术创作的媒介和工具变成了人类生存的基础设施,视觉已然成为构成文明的重要元素。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想象,同时更新着传统文化的样态和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春人文学院副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