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宇宙”概念讨论的冷热交替现象,反映出人们始终未曾消散的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走向的好奇、关注以及担忧。人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元宇宙究竟会是什么样,是否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它的到来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经验研究为讨论提供素材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元宇宙赛道,Facebook甚至改名为Meta(元),拥抱看似马上就会到来的崭新时代。然而,随着资本和媒体将目光转向更新、更具爆点的技术和概念,元宇宙的热度逐渐下降。直到2023年6月,苹果公司发布了一款虚拟现实眼镜,宣称可以实现现实与虚拟的融合,再次将元宇宙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目前关于元宇宙的“展望”可以概括为三类。文艺工作者以小说和电影为载体,试图描绘出未来“元宇宙”时代的基本样貌及人类社会的生活图景,其本质是透过与现实反差巨大的幻想世界“批判”现实,引发反思;技术专家认为科技才是决定人类未来的最重要力量,他们相信的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仿真现实,而非概念里的“元宇宙”;关心人类最根本问题的哲学家,担忧虚拟新世界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科幻电影与小说描绘的元宇宙本质上是创作者的主观想象,引领技术发展的科技工作者大多是从技术发展趋势和自身业务的角度来理解元宇宙,但这两类展望都无法真正告诉我们元宇宙的到来对人类社会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自身命运承担者的个体,以及由众多个体构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将何去何从?现存的哲学命题和理论,关心人类的基本生存问题,哲学家的讨论固然有助于为我们思考元宇宙提供视角,但因缺少必要的经验基础,容易陷入对抽象概念的讨论,难有实质性的推进。
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似乎陷入了困境:人们关注元宇宙,但大多数分析属于所谓“他者”的想象,无法帮助我们真实地认识、理解和预测元宇宙时代人类的社会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事实上,只有通过行动主体的实践以及人们在实践中的体验与感受,我们才能真实地理解某种生活图景的意义。也就是说,解决这一困境的办法就是对尚未真正到来的元宇宙展开“田野调查”,以亲身实践和实际经验为基础,揭示元宇宙中的生活图景,理解和预测元宇宙的“进化”对于人类的真实意义,这是对元宇宙相关问题展开实质性分析的前提。然而,这一前提在当下对元宇宙的讨论中往往被忽视了。
识别元宇宙社会的沉浸形式
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出版小说《雪崩》,提出了2021年火爆网络的“元宇宙”概念,并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与之平行的三维数字空间,现实世界混乱且荒芜,但通过设备进入数字空间后,则可利用数字化身,在缤纷多彩的虚拟世界里享受生活。这一场景接近许多人关于未来“元宇宙”的想象,即人类可以通过某种技术进入仿真世界,在保留身体的前提下,拥有另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技术成熟之前,这只能是幻想。
如今的我们,在大学餐厅、火车站候车室、地铁车厢等场景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个个形单影只却并不显得无聊的人,盯着一块6英寸的屏幕,或神情专注,或放声大笑……人们通过手机将意识投入网络世界,收获到的难道不是真实的感受吗?
从人类意识的角度比较上述两类场景,它们有本质区别吗?如果承认人类可以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进行社会互动并收获真实的体验与感受,那么,当前的互联网空间,即便不是完全形态的“元宇宙”,也可被看作“准元宇宙”。而许多人之所以认为当今的互联网空间不能够被当作“元宇宙”,是因为他们无法通过智能手机或电脑等设备获得足够的“沉浸感”。因此,他们认为人们只会将身体在场的世界当成真实的,而将互联网空间视作虚拟的。但对于许多网络成瘾者而言,这一假设可能并不成立。
所谓“网络成瘾者”,一般指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的人。他们将注意力停留在互联网空间中的时间可能远超在场空间,从网络空间中获得的情感能量往往高于在场空间,日常饮食习惯很可能更符合网络空间中的时间节律。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一部分人而言,从网络空间中获得的体验与认知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元宇宙”。换言之,网络成瘾者在技术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实际上已经率先完成了向“元宇宙时代”的迁移。因此,网络成瘾者以及他们的经历,为我们在当前展开对元宇宙社会的“田野研究”提供了可能。
通过角色扮演进入元宇宙
在现实的网络成瘾者身上,我们可能看到未来时代人们的一个基本状态——将自己的意识主动投入区别于在场空间的虚拟空间中。对于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而言,我们作为“他者”,始终无法理解其中行动者的体验以及他们赋予行动的意义;但借助网络成瘾者视角,通过实际的参与式观察及投入式理解,或许能够对网络成瘾者经历和体验背后的意义展开分析,进而打开元宇宙研究的“经验之门”。
在众多网络成瘾现象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游戏成瘾。之所以强调网络游戏成瘾,是因为网络游戏需要高专注度的投入。那些被认为是“不分虚幻和现实”的成瘾者,即便不借助未来的先进技术,也可实现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无缝链接”。游戏世界于他们而言,就是长期有效的真实“元宇宙”。而且,许多游戏都具有强社交属性,玩家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维互动结成共同体。透过研究游戏成瘾,不仅能够对个体进行经验观察,还能够研究社会互动与群体行为。
例如,笔者接触过的一款沙盘模拟类策略游戏,以中国古代乱世为背景,玩家扮演“主公”的角色,指挥自己的将领和军队,达成开疆拓土的目标;玩家之间需要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敌对阵营的玩家。在游戏之外,玩家有着各自的社会身份,如学生、教授、公司职员……但当他们进入游戏的那一刻,就立刻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成为了同盟的管理者、政策的制定者、冲锋陷阵的将军、纵横捭阖的外交官等。通过这款游戏,笔者看到了借助游戏成瘾者研究元宇宙的可能性。
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元宇宙时代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往往是割裂的,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被更多地投入前者,后者不可避免地会走向荒芜。然而,游戏成瘾者却呈现出另一种可能:穿梭于游戏内外的玩家,会努力打破虚拟与现实的壁垒。在游戏成瘾者眼中,其实无所谓“虚拟”或者“现实”,而是自己能否通过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的投入,获得真实的快乐。
笔者对所在的玩家群做过统计:在200人的微信群中,平均每天游戏在线时间超过12小时的有130多人,充值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玩家至少30人。在某一个工作日,群里要求成员凌晨三点上线完成活动,事后统计,有近160人参与了活动。如此精力、时间和金钱投入的背后,是游戏世界给玩家提供的现实世界无法带给他们的意义感。在游戏世界中,玩家可以获得“真实”的权力、声望、荣誉、情感联结和社会支持。概言之,游戏类似一个转换装置:让玩家把时间和金钱转换为在现实世界可能永远无法获得的价值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是可能被现实世界满足的,然而,权力、声望等具有一定精神属性的资源,对于很多人而言,在现实世界中始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元宇宙的出现,很可能会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对于研究者来说,通过观察游戏成瘾者具体的行动,分析行动背后的主观意图与感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虚拟世界可能具有的重要价值。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元宇宙将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在现实世界无法获得的意义感,进而探寻元宇宙时代的社会运行规律。
总而言之,相对于“他者”的想象,观察沉浸在“元宇宙”中的实践对于理解未来社会可能更为重要。而关于未来的“田野调查”,或许也是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可行举措,或可成为一种拓展社会学想象的有效途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