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字时代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2022年12月22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22日总第2557期 作者:王颖

  随着互联网技术更迭和未成年网民数量的攀升,推进契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正确指导未成年人提高网络素养,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现代社会发展,成为全社会需要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课题组2022年第十一次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发展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培育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受到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保护”专章,首次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升级校园基础设施。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等对网络素养培育影响较大。疫情成为网络素养提升的催化剂,促使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成为激发和提升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疫情期间在线课堂的普及也填补了地区间的硬件差距。

  第三,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自主意识有所提高。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利弊均有清晰认知,且较为积极正向。未成年人对线上交往持谨慎态度,且交往对象以现实中的熟人为主。未成年人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和风险也有所认识。

  第四,未成年人运用网络安全保护措施的能力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有待提高。调查发现,相当比例的未成年人不使用安全杀毒软件、不设置较高级别的密码。此外,互联网平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存在安全漏洞,部分未成年人绕过安全设置使用网络平台,存在网络安全隐患。这表明,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教育需要加强,亟须提升网络安全保护意识和技术能力。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面临的挑战

  网络素养是一种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基本能力,是网络相关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是利用相应技能指导向善行为的网络文明意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强国一代的重要任务,对于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面临的挑战应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首先,未成年人主动运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能力与素养需强化培育。现阶段,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场景和目的较为简单和初级。调查发现,我国未成年人的网络运用主要是基础性功能,如娱乐、社交、网络游戏、视频、查找学习资料等。在数字信息的整理、分析、评估等更高层级信息管理方面存在欠缺。接近、获取信息知识、社会表达等方面较为被动、谨慎或消极。

  其次,学校教育中的网络素养课程普及率不高。调查发现,未成年人上过网络素养课程的比例仅为14.4%。未成年人获得网络技能与网络知识的主要方式是同伴学习与自学。学校的网络素质课不能满足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培育需求。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最多的环境是家庭,家长管理孩子上网的意愿与能力不匹配,大量家长难以为子女提供有效的网络教育与协助。

  再次,疫情凸显了家校与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短板,需要协同提升。受疫情影响,在线教学频次有所增加。在线教育中,教师对新技术的运用存在差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家长承担了学校的监督、辅学等责任,家长的网络素养成为能否胜任这一责任的关键。线上和线下的深度融合不仅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提出新要求,对教师、家长的网络素养亦提出更高要求。

  最后,未成年人在网络消费和在线活动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和风险突出。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自2018年9月至2022年5月期间,该院共受理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76件,主要涉及充值打赏、网络购物、人格权侵权等类纠纷。这些典型案件反映出在网络娱乐消费领域,尤其是网络游戏、网络直播中,存在未成年人易沉迷、逃避家庭监管、规避平台认证措施的情形。自疫情发生以来,未成年人在线时间增多,各类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网络安全方面的案例引起各方关注。各类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案件纠纷表明,规范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防止侵害与被侵害,需要引导与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措施

  首先,要建立契合数字社会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理念。明确数字社会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目标和主题。2020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超越“保护主义”。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影响力愈发增强的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从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共识,过渡到探讨更加多元细致的“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发展”议题,促进未成年人发展。还要引导全社会科学合理地看待数字技术的影响。“十四五”规划提出“迎接数字时代”和“终身学习”,教育部提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正在制定的《学前教育法》《家庭教育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需要更多关注数字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影响,培养和未成年人相关的各群体的数字观念和能力。

  其次,完善政策、法律法规,落实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制度保障。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是推进落实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有效保障举措。2022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条例设专章论及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育,并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政府机构、互联网服务平台方、社会各层面提出具体要求。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部门应统筹整合教育活动与素养培育,联合行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带动城乡学校、家庭,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近年来,广州在探索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强化多方协作,促进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向纵深推进。2022年5月,广州市成立了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通过建立政、产、学、研平台,整合各方力量推动以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育为主线的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打造网络素养教育“家校社企”协作模式。

  再次,将全民网络素养培养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共建网络素养生态系统。家庭是网络素养培育的重要场所,家长的网络素养教育与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同等重要。未成年人家庭关系亲密度越高,网络素养程度越高;家长干预未成年人上网频率越低,网络素养程度越高。家庭氛围相对轻松和谐,有助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发展,家长在保护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权利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意识与能力。

  最后,鼓励引导互联网平台履行社会责任,发挥企业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参与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鼓励引导互联网平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守行业规范和政策法规,发挥平台资源优势,为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提供健康内容和教育资源。互联网平台应充分发挥在吸引青少年用户方面所具有的引流优势、内容优势和社交优势,积极参与共建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平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