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微话语的微表达方式
2022年09月22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22日总第2497期 作者:王亮

  【核心提示】“微话语”是微社交平台上人们进行人际交往所采用的一种结构简洁、风格随意的消遣式话语表述方式,它是微媒体时代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技术平台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的出现,人们的在线交流方式出现了去中心化、草根化、生活化、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它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诉说欲望,更多的日常生活内容逐步呈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依附于这种微社交媒体平台而生成的话语表达也有了“新”形式,“微话语”“微表达”“微文化”渐趋流行。

  微平台产生微话语

  “微话语”是微社交平台上人们进行人际交往所采用的一种结构简洁、风格随意的消遣式话语表述方式,它是微媒体时代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技术平台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就微话语的平台条件而言,这种平台突破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移动性和社交性,一般在微博、微信、QQ等即时交互平台出现。微话语隶属于网络语言但又不等同于网络语言。“网络语言”的名称最初缘起于计算机学科,其命名方式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而“微话语”属于一种大众性、生活性的特殊话语形式。

  就微话语的平台特征而言,微社交平台上那些字数短、阅读快、沟通顺畅的表达方式多为微话语,它是一种非正式语体,其词语结构简短、语序随意自由,句子短小,语气词颇多,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无序性以及无规则性,与之对应地便形成了一种消遣式的微文化。这种话语形式的产生,顺应了快节奏时代人们碎片化的表达需要,更是社交媒体平台语境下大众化的个体对生活领域的琐碎或相关事件做出的一种简短精练的书面呈现。

  微话语的平台内容可分为两类:一是日常交流类,大部分微话语都属于此类。交际者使用的是一种日常的自然语言尤其是口语,如“在干嘛?”等。另一种是特殊意义类,它有标志性的独特含义。与面对面交流时采用的话语不同,这类话语大多基于网友创造性和个性化表达发展而来,既有旧词新意,也有中英夹杂,还有谐音“梗”,甚至还有一些仅仅由于网络输入法错误导致的“将错就错”,如“稀饭”(意为喜欢)。其内容丰富,既有草根性更有多元性。后面这种特殊意义类的微话语有其独特的“微表达”方式和技巧,也有着个性化的表述特征。

  微话语构建微表达

  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平淡无奇的官方语言很难在众多内容类似的信息中脱颖而出。通过“微表达”的技巧与设置,微话语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的注意力,而且阅读完毕之后还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常常形成轻松、诙谐、精辟、多元的话语风格。微话语的“微表达”有如下三种基本技巧。

  形式简略化。一方面,“网络交际空间的无限开放造成网络交际拥挤,而网上语码输出的效率又很低,这就迫使网络语言简化”。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社交媒体传播的及时交互并提高交流速率,话语表达中常常以谐音、字母词、象声词以及方言(这些口语化表达重发音而不重字形),以及一些书面的变性词、省略句、不完整和不规则的句子等形式予以呈现。这种简略化的呈现为其他网民的表达提供了类似的范式,它往往能在短暂的碎片化时间中尽快抓住事件的要点与梗概,迅速完成交流与传播。

  目前,绝大部分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主要通过手机上网。作为新媒体客户端较为普遍的移动设备,手机具有小屏化、移动化、私密性等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移动终端,社交媒体平台的话语形式也做出了相应的设计调整。如 “一分钟读懂”“十张图让你了解”,就是为了顺应这种小屏化的交流而出现的简略化表达。

  话题即兴化。微话语是伴随着即时话语交互平台的出现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话语形式。它虽然以文字的方式交流和呈现,但它属于口语化的表达,对交流者自身文化水平的要求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书面语交流的专业性、晦涩性。它不用耗费较多时间去仔细斟酌,常常可以通过点赞、评论与转发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因而带有一定的即兴色彩。因为是即兴的,有时甚至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或者源于倾诉的冲动。而点击量、阅读量具有变现功用,有时候发布者为了吸引更多人围观、转发,以博得更多的流量,常常采取一定的即兴化的表达技巧。这些即兴化的表达,易于创设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形象,可以充分展现个人的社交魅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内容情感化。目前的“微媒体平台”多为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中的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传播新信息,更多的时候是维护亲情、友情等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社会交往的本质就是情感互动”,“价值、趣味、感动是促成用户回应的三要素”。微表达往往重视“情感”因素,它既遵循了人际交往的情感规律,更顺应了互联网的互动性交往逻辑。这种情感的实现一般基于网民通过微平台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感去促成与他人的互动。这种所思所感既有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判断、情绪评价,也有对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维护。因而微话语有时候除了丰富、浓缩的信息含量价值,还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极强的情感化特征。

  有学者曾指出,微话语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情绪化、从众性、娱乐性、非理性等特征。其实,碎片化是口语化表达的体现,情绪化和非理性都是微话语即兴化的表达,至于从众性和娱乐性则多与微话语表达中的消遣功能有关。

  微表达彰显微意义

  微表达作为网络交际平台的产物,它在个体表达层面上构建了一种有助于拉近交际交流距离的通俗表达语体,也构建了一种调节人际交往关系的语言手段和机制。微表达在个体表达层面彰显出的“微意义”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行使个体话语权力。福柯指出,“话语权”包括话语权力和话语权利。话语权利是指具有言语表达的资格,而话语权力则指通过言语表达影响他人的能力。微表达能帮助公民利用微媒体平台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也可为朋友之间主动联系制造话题,并由此带来情感联络、认同乃至情感深化的契机,为建立、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实现网民个体的话语权提供了基本的表达保障。

  放大个体叙事声音。“叙事声音是叙述者在事件叙述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意在引导或影响受众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和反应”。微话语形式微小,但它的微表达包含了叙述者的声音,蕴含了叙述者对事件的看法与价值观念。它作为一种贴近性的言语表达方式,尽管大多时候表达的是碎片化内容,但它独特的话语风格,有利于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这样便有机会在互联网这个公共空间中放大自身话语的价值,去动员或吸引相关的圈群参与到他们的“话题链”中,产生共情,从而以自己的叙事方式去影响受众的理解。

  增强个体表达活力。微表达本质上是激发网民词汇创造力、大胆地对传统话语结构进行改造与创新的产物,改造后的微话语能让人耳目一新,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有着明显辨识度的话语表达方式。在社交媒体语境下,这种新颖性与创造性贴近大众生活,也更加生动活泼,使得微媒体平台上的话语交际变得顺畅,也因此缩短了微平台上彼此互动等待、反馈的时间,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过程中他者的理解效率。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