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新闻时代下的人与机器彼此“驯化”
2022年07月07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7日第2443期 作者:吴璟薇

  当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嵌入新闻生产和传播,基于平台的新闻生产在大范围内连接着多元内容生产者,也实现了“人机联姻”,并通过平台的数字结构将内容转化为数据,再经过算法与人工的整合后,借由数据接口与内容消费者对接。尽管新媒介技术已经完全嵌入新闻生产,但技术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从整个新闻生产和传播的流程来看,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只能部分参与其中,负责诸如新闻内容抓取、新闻价值判别(主要基于内容来源和相关程度)和部分事实核查等任务,而新闻标题制作、内容摘要,影响力和反常性与冲突等新闻价值要素的甄别,以及机器无法准确完成的事实核查,都只能交由人工研判。近年来,智能生产中的“隐性工作”不断浮出水面。为了保证智能识别系统的有效运行,大量工人隐藏在系统背后,进行着低难度和高重复度的“打标签”工作,将数据“喂给”系统,才能让智能新闻识别系统准确读取文字和图像,进而进行深度学习和数据处理。这一过程中,人与技术都共同发挥着作用。

  当下,从“中央厨房”到地方融媒体平台建设都经历着数字化进程。即使部分媒体仍然保留着以记者和编辑为主的线下新闻生产模式,但新闻内容同样也需要借助社交媒体等数字化平台进行推送。那么,数字化时代新闻的定义、新闻的价值,以及作为生产者和把关人的地位发生变化了吗?

  更多非职业化内容生产者加入

  中文的“新闻”二字对应着英文中的“News”与“Journalism”两个词。从定义上看,英文韦氏词典中News(新闻)的含义:1.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先前未知的信息;2.在报纸、新闻期刊或者新闻节目中被报道的材料——值得报道的事情。Journalism(新闻业、新闻学)的内容指:1.通过媒体所呈现的新闻采集和编辑;2.大众报刊;3.对收集和编辑新闻或者新闻媒介管理的学术研究。

  根据上述定义可知,Journalism的出现比News更晚。从历史上看,新闻业是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产生的。彼时,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为了适应机器时代的生产,流水作业等劳动形式被发明出来,大量劳动也实现了分工。专职从事新闻内容收集与加工的编辑和记者,也从过去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等兼职者中分化出来。想来,个中历史不过两百多年而已。然而,工业4.0时代的技术条件已然打破过去的职业分工,新闻生产者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元,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等新技术平台推动着更多的非职业化内容生产者加入,使他们成为丰富内容的重要来源。

  独家渠道资源仍是核心竞争力

  新闻概念曾被泛化,一度被等同为“资讯”,因为当下在媒体中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新近发生的未知事件,还包含与之相关的生活资讯、小说故事、科学文化知识等非时效性内容。这些内容并非当下媒介技术的首创,而是一直以来都伴随着新闻的产生和发展的。只不过在今天,媒介技术变迁带来了非时效性内容的增加。

  回顾新闻发展的历史,近代新闻业的形成与电报的发明密切相关。通过海底电缆和陆上电报系统,世界各地被连接起来。此时信息传播已经以数量级的速度远超邮驿,电报用时间消灭了空间,全球各地实现了共时,期货市场的概念由此产生,以财经新闻为代表的新闻生产加剧了媒体对时效性的疯狂追逐与通信资源的竞争。

  伴随电报所带来的快速传播,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情更为渴求,不论是关于战争、商业、天气,还是奇闻逸事,都希望获得与之相关的最新消息,从而为决策和生活提供参考。自此以后,过去邮驿时代无法实现的时效性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竞争力,大事发生时谁能抢先发布0.1秒,谁就能成为行业翘楚。电报、电话,以及SNG卫星直播等形式代表着从报纸到广播再到电视时代,新闻媒体对时效性的追逐形式。然而,自从互联网在全世界的普及以及低成本运作,并借助手机等方式实现了从人到人的实时传播之后,新闻的时效性已经失去了之前强大的魅力。基于电缆的电报是互联网的前身,过去还是一种竞争性资源,而今光纤网络和GPRS无线信号传输系统已经遍布各地,全球已经实现了共时传播。

  在时效性消失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趣味、相关新闻价值因素的增加,因而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亦能解释为何当下娱乐和生活服务信息不断增加。新闻的概念也泛化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知识。当然,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自媒体,独家渠道与独家资源仍然是核心竞争力。

  新闻价值转化为人机关系

  伴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价值要素也一并发生着变化。除了时效性的消减,我们还能看到信息基础设施与平台可供性所带来的改变。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交网络已经改变着大众时代“一对多”的信息传播格局,新闻的可分享性成为数字时代重要的价值要素。当我们每天都依赖微信朋友圈来获取主要新闻和生活资讯时,已经无法想象假如新闻没有了“分享”“点赞”等功能会如何?社交性成为当下新闻的重要特征。

  此外,在新闻数字化进程中,当内容信息被纳入平台之后,就会被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化处理,进而转变为能够被计算机所读取的数据,实现人与机器的交流与协同运作。为了实现数据新闻的生产和推送,需要建立用户行为和新闻内容两个数据库,并在二者之间通过计算机语义来建立起关联规则的推荐算法。这一技术逻辑假设不同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从而让用户与推荐内容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性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新闻价值的相关性。传统新闻价值的相关性主要建立在记者和编辑的个人经验判断之上。通过多年的采访报道等新闻实践,记者或编辑能够判断哪些新闻事件与目标受众的兴趣、利益或者地理和心理相关。然而建立在计算机语义关系基础上的智能新闻相关性,已经远远超出之前的范畴,从一种主客体间性转化为一种在数据之间建立起的客体间性。而新闻生产的逻辑,也在无形中由一种人的逻辑转变为一种技术逻辑。新闻价值在新技术条件下转化为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人机关系。

  不断调整人与技术协同运作方式

  媒介技术带来的变革是深刻而广泛的,数字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今天定义新闻,不再以专职化、专业化作为唯一判断,但对新闻事实准确性的需求却是人们的亘古追求——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价值中的未知、好奇、相关(包括对人在心理、地理上的相关,新加入了语义相关)也仍然是人们了解外界、消除不确定性和满足好奇心的基本心理需要。

  媒介形态在变,但新闻的核心内涵不变。新闻业的数字化将人与技术、信息与机器共同聚合到平台上,从而开启了工业4.0时代的新闻新生产。在新闻发展的历程中技术环境一直在变,而新技术的使用与普及需要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社会和文化基础,同时也需要作为主体的人不断调整自己与技术协同运作的方式。

  因此,在数字化语境下,新闻业是否存在、新闻是否消亡等问题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如何适应新技术的要求,在技术与人彼此“驯化”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自我定位。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逻辑与技术的逻辑一直相互影响,人一直以来都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因此,数字时代的新闻不仅仅需要关注人,更应该关注媒介技术、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在其中的作用,在技术与人的共生中找寻积极的平衡发展路径。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