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绿融合建设“红色草原”
2023年09月06日 09: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6日第2729期 作者:本报记者曾江 通讯员冉美玲

  近年来,全国文物系统、林草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加强协作,创新举措,在系统保护革命文物和草原资源,传承弘扬草原地区红色文化,推动红绿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主动作为,不断强化草原地区革命文物保护,持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推动草原红色文化传承发展,在“红色草原”上接续奋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加强协作建设“红色草原”

  红原县,因“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而得名,这里镌刻着红军长征艰苦卓绝征服草地的英勇事迹。8月23日,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四川省红原县联合召开全国“红色草原”保护利用工作会议。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红色草原”保护利用成效,交流各地“红色草原”建设实践经验,共谋保护利用工作的新任务、新目标。会议期间举行了首批12处全国“红色草原”授牌仪式,成立全国“红色草原”联盟。

  关于守护“红色草原”,促进融合发展,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向东认为,“红色草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其物质载体是革命文物,特色是融入绿色生态,目的是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绿色发展。深入挖掘“红色草原”革命文物价值内涵,将发生在草原上的历史事件的物质载体保护好、展示好、传播好,打造红色文化保护展示区域及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能够让公众在畅游“红色草原”时,既能感受生态之美,又能受到精神洗礼。草原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将各类资源进行整合,结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区域总体规划,可以达到综合保护利用的目的,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四川红原草原、甘孜草原、松潘草原3处草原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红色草原”。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刚表示,推进配套治理是有效保护利用的基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加快国家公园建设,保护历史风貌与人文景观。促进融合发展是有效保护利用的时代价值,要将传统草原生态文化与“红色草原”历史文化相结合,实现草原保护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杨卫东表示,“红色草原”文旅融合是新兴文化产业,也是涉及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系统工程。“红色草原”文化能助力红色文旅融合。要加快完善红色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着力培育“红色草原”休闲度假产品,充分挖掘草原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推动“红色草原”文旅由“红绿颜值”向“市场价值”转变,还要延展“红色草原”文旅向全季节旅游转变。

  创新举措促进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副站长、研究员张健表示,四川3处“红色草原”均位于川西北牧区,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草原资源对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充分发挥草原生产生活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弘扬草原红色文化,要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将草原资源和生态发展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持续强化草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实现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绿色发展。

  “红色草原”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见证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将有助于“红绿融合”新发展。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朱华表示,正确认识“红色草原”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才能更好地推动其保护利用工作。要积极推动在“红色草原”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工程,采取综合性措施,进一步提升“红色草原”的科技支撑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用好红色资源,促进绿色发展,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二级巡视员周锐京表示,推进“红绿融合”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征时期,党和红军将革命的火种播撒在川西北草原,各族儿女全力支持红军,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特有的“牦牛革命”。加强“红色草原”保护利用,能够更好地发挥“红色草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