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阐释力
2023年08月02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2日总第270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周爱民

  当代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发展,挖掘了马克思主义深厚的理论阐释力,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理论生命力。7月8—9日,在由“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组委会、《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与山东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上,与会学者围绕“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新阐释”这一主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系列经典文本解读,就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语境中辩证法的基本形态、21世纪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中国发展、辩证法的历史演变与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阐释等议题展开探讨。

  对经典问题的持续深化研究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闪耀着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光辉,成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文本。然而,这也造成了不同研究路径的“分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萍提出,传统的逻辑主义研究范式以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分离为前提,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研究范式。应从马克思思考政治经济学的问题及其思想变化中去探寻《资本论》的辩证法,即从历史主义的研究范式出发,以马克思撰写和修改的《资本论》第一卷的各个版本为文本根据,以政治经济学的问题为主线,把《资本论》的辩证法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视域中加以考察,阐发《资本论》辩证法的内在构成。

  针对《资本论》中一些关键问题在学界引发的争议,与会学者提出,对马克思著作的整体分析有助于对其深化理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猛对思想史上关于《资本论》中的“货币转化为资本”问题的三种理解方式展开分析和质疑。他认为,只有在《资本论》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对读中,才能给《资本论》中的这三个关键性“空白”找到答案,从而实现对于《资本论》这部分文本的自洽解读。这种解读将表明,《资本论》中从“货币”到“资本”的概念过渡,既不是某种线性历史发展的结果,也不是黑格尔式辩证法的展开,而是马克思运用形式分析方法获得的理论成果。

  “现实性”在马克思本人不同时期的思想历程中得到多次论述。恩格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里概括了马克思“关系—现实”的思想,即通过现实中的关系把握现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昕桐认为,马克思从当下和历史事实的关系中确定范畴的意义,在于这个“关系”是指整体“结构”中要素范畴间的关系以及要素与整体的关系,关系展开的内源性在于人的对象性活动,切中现实的方法在于抽象关系与具体现实的诠释循环,并以此确定现实的生成性和开放性特质。

  从思想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的哲学并非孤立的创作,他的思想与整个西方思想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联系一直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巍以马克思和黑格尔历史性原则上的分殊解读马克思的辩证法。夏巍提出,在马克思视域中,黑格尔是第一个将历史性原则引入哲学的哲学家,然而,黑格尔的历史性成立在于理性辩证本性,其根基远离现实生活。历史维度进入马克思视域,马克思的辩证法基石是现实的自然界,即感性活动及其历史运动过程。马克思坚持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确立真实的历史性原则,辩证性亦成为历史唯物主义本质属性。

  与会学者也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辩证法解读提出反思。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森林提出,卢卡奇和新辩证法学派的一些代表仅仅在马克思与黑格尔两人的思想框架内思考辩证法,不把批评传统辩证法的晚期谢林和尼采考虑在内,是有缺陷的。

  在对卢卡奇的黑格尔哲学观的考察中,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卓红注意到,卢卡奇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切入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时通过阐析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回归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典型代表;卢卡奇的黑格尔哲学观的演进,体现其对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关系认识的动态发展。在伯特尔·奥尔曼这位“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眼中,马克思的辩证法运作是一种有机结构的体系。这种建构有赖于将马克思置入西方内在关系哲学谱系中,尤其是关于黑格尔与马克思在“内在关系结构”上的继承性观点。在黑格尔作为“绝对观念”的整体背景下,内在关系结构的实质是确认部分与整体的“同一性”是绝对的表现方式。对于奥尔曼的观点,南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齐艳红认为,马克思是否持有奥尔曼断言的黑格尔意义上的“强内在关系论”,被奥尔曼纳入马克思辩证法环节的“实践”能否真正构成内在关系结构的根基,以及奥尔曼的内在关系辩证法能否回应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同一性,这些问题还值得深究。

  立足经典 呼应现实

  对于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进展,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凤才介绍说,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各国学者从文献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国际关系学等视角,重新诠释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并结合当代社会现实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他提出,对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问题的研究,既要保持政治性、学术性和现实性,又要反对教条主义、虚无主义和实用主义,坚持辩证法研究的正确方向。

  回顾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理论形态的发展,何萍认为,马克思主义因其世界文化品格和成熟性而成为世界哲学。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建设应以构建成熟的理论为目标,切入当代学术前沿思考中国问题。唯此方可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提供理论资源,引领世界理论的发展。

  一些关键概念的翻译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有关思想的传递。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鲁克俭提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长期以来对“新辩证法”与“体系辩证法”、“资本逻辑”与“马克思新阅读”关系的探讨,反映了英语世界与德语世界的互动。

  与会学者的讨论,既有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一些经典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和新视角开辟,也有学科领域的多维度探索,从主要是纯哲学领域的辩证法问题研究转向跨学科、多维度研究。此外,研究对象出现前沿性转向,从主要是对辩证法经典问题的研究转向对现实问题的观照。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