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注入活力
2023年07月28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28日第2701期 作者:本报记者 朱羿 陈雅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认识与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重要意义,是我们更好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引,新时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和文化内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中国民族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民族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的重大论断,是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于科学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凝聚强大民族力量、共筑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特质,要以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为前提。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原副主任丹珠昂奔表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首先要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指同一国家、同一制度、同一理想、同一目标和同一任务;而多元是指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多传统。其次要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属性——“共同性”,它以对家园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所形成的看法为指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历史责任。7月15日,在由中国民族学学会、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与实践论坛”上,王延中表示,民族地区是最能显著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区域,实现共同富裕要求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保证不能有任何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掉队,这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索端智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全面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各民族文化也得以受到保护。从国家层面推动民族交融和文化交融的“双驱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秘书长祁进玉看来,从中国历史变化的轨迹中可见各民族之间经过不断的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往交流,在文化上相互学习,在生活上相互融合,从而使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日渐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性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

  形成强大的民族发展合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正确政治方向。兰州大学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黎丽表示,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选择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是基本国情、历史演进、经济社会状况、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回应时代之问,总结实践之道,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篇”,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孔敬表示,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在政治方向上,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制度设计上,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工作主题上,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精神纽带上,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必须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全过程。在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院长汤夺先看来,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不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团结带领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现代化。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参看加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就是引导各民族把自己的发展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强大的民族发展合力,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伟大荣光。

  打造民族团结“青海名片”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是国家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鄂崇荣表示,一部青海史就是一部民族迁徙史,是青海各民族先民往来、迁徙、交流、融合的历史和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青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实践探索基础。

  202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决定》和《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从而开启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海各民族守望相助、和睦共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和美共荣、美美共进,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高静宇说,青海省打造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

  站在青海民族团结示范省建设的新起点上,扎实做好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让民族团结进步成为青海繁荣发展的鲜明标志”已成为青海人民的广泛共识。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宗教学教研部主任马明忠表示,民族团结示范省建设,使青海各民族更加团结和谐,当地经济长足发展,生态保护、美丽乡村、援建脱贫等方面持续深化,民生福祉不断改善,全省各民族干部群众在青海高原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形成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