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短讯
2023年04月26日 10: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4月26日总第2639期 作者:(汇文)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透露,通过8年持续勘探与发掘,确认了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第一重宫城的范围与形制,为探索东魏、北齐邺城宫城范围、平面布局和宫院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分邺北城和邺南城两部分。邺城曾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是中国都城规划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佛学弘传中兴地和多元文化碰撞地。为配合邺城大遗址保护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考古队自2015年开始对宫城区北部及周边地区进行持续的勘探与发掘。

  据介绍,考古确认邺城第一重宫城范围东西宽346—366米、南北长1050米,推测外围应存在更大范围的宫城区。同时,进一步明确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并在宫城区北部新发现一批大型宫室建筑。其中,206号大殿应该处于后宫区中轴线上第一大殿的位置,与2021年发掘的209号大殿规模相当,两殿前后并峙,并通过廊房连接,建筑雄伟,装饰华丽,结构严谨,功能齐全。

  建筑设计与布局方面,以206号大殿为核心的宫院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院落方向和轴线与邺南城宫城、内城乃至外郭城完全一致,体现出强烈的规划设计理念,是东魏、北齐邺城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建设的重要实证。

  宫城区还出土大量高级别的建筑材料和宫廷器具,遗物数量众多、规格很高,极大丰富了对北朝晚期建筑、雕刻、陶瓷、金属制品等工艺技术的认知。

  “206号大殿是邺城遗址系统开展考古工作40年来正式发掘并全面揭露的第一座大型宫殿遗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沈丽华表示,206号大殿及其周边附属建筑的发掘确认了该建筑单元完整的平面构成和建筑结构,对了解北朝晚期大型宫殿建筑群建设理念、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工程技术,以及探讨隋唐以后“三朝五门”制度演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发现一处金代壁画墓,系多代人分室合葬。

  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杨柳介绍,上述墓葬为仿木结构砖雕壁画墓,建造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仿木结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墓葬为仿木结构方形穹窿顶砖室墓,由墓道、甬道、主墓室和9个洞室组成。主墓室内仿木结构砖雕精美,采用砖雕和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砖雕主要用以表现门窗、立柱、铺作和合瓦屋面等。墓室内经过整体白灰打底并于四壁空白处施绘25幅彩画,内容应为“二十四孝”故事。

  杨柳说,墓葬壁画线条流畅,一些人物的关键性表情栩栩如生,同时绘有树木、屋面等渲染背景。比如,在丁兰“刻木奉亲”故事中,其妻子探头窥视,身旁还放着扫把,人物行动轨迹跃然纸上。

  墓葬主墓室和9个洞室巧妙相连,且规模较大,是金代长治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多代人分室合葬墓。这对研究金代长治地区丧葬礼仪、民风民俗等意义重大。

  (汇文)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