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
2023年01月11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11日总第2570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晶

  近年来,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国际交往,互联网成为国际传播的主阵地。如何提升海外网络传播能力,在网络空间讲好中国故事,是各类传播主体关注的话题。1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央企、城市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成为海外传播力建设的共识。

  高校海外传播力不断加强 

  《报告》显示,从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海外传播力建设不断加强,社交平台活跃度显著提升,自有账号建设稳步推进,学术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但仍存在未认证账号比例高、粉丝数量少、互动性弱等问题。《报告》建议,发挥头部高校示范作用,全面加强海外全媒体平台建设。其中,重点加强以图片与短视频为载体的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建设,着力提高社交平台的关注度和互动性,将学术成果和传统文化打造成为内地各个大学海外传播的突出亮点;将国际化议题与海外文化符号建设成各个大学扩大海外声量的着力点;将高校间互动、平台间联动发展成发挥集群优势的新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介绍了《报告》自2014年首发至今的发展历程与具体研究方法。他表示,海外传播力有四个层次,从“在场”到“评价”,再到“承认”,最后到“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同”是最高目标,也最难实现。目前,我们的国际传播追求“承认”这层较为可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周庆安表示,海外网络传播力要和民族国家所处的发展方位和时代任务联系起来。盲目追求高标准、追求整齐划一的传播效果,不利于国际传播的科学性和自主性。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肯定了《报告》采用的权重式抽样方式,以及对于传播过程四个环节的精准把控。他建议,《报告》可以分析不同平台、模态传播手段搭配的细分指标,进一步启发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从用户洞察的角度,分析不同阶层的受众与内容和媒介的匹配程度,从而进行分类,增强传播效果。

  探索各具特色的传播模式 

  高校是知识生产主体,企业是利润生产主体,城市则是社会自治和社会生产的多元主体,每种主体都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报告》介绍了2022年城市和中央企业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情况。

  周庆安建议,未来,《报告》可以根据不同主体的特点,提炼出示范性案例,并通过这些案例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传播模式和传播特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认为,在做国际传播时,最重要的是看核心价值观即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能不能被别人接受,能不能被别人听懂甚至认同。高校和智库以知识生产为使命,要担负起国际传播的内涵建设与软性发展的责任,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提炼出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让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能被更多人听懂、接受并认同。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而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着强劲的市场活力。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全中提出,市场化能力越强的企业可能在国际传播中的竞争力越强,因此,《报告》一个值得拓展的方向是在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下,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的海外传播力建设情况,将相关数据与央企做对比,会得到有价值的结论。

  注重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已经从侧重传播走向了侧重效果的阶段。周庆安认为,国际传播效能提升,反映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对于信息触达的重视,更是这个国家对于国际传播制度建设和能力培养的重视。胡正荣强调,提高国际传播效能要更加注重文明交流互鉴。尽管疫情阻碍了国际交流交往,但国际传播只有走向多主体、多模态的交流互鉴,才可能达成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形成求同存异的交往模式。同时,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无论高校还是企业,用有形的产品传递无形的价值观,更容易被接受、被认同,这样也就产生了传播价值。如果能够发挥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把这些无形的价值也计入其中,就能够对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在具体传播方式上,学者们认为,在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的同时,要抓住机遇,顺应潮流,用丰富多元的方式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认为,应更加务实地调整目标战略,注意平台的基础设施化趋势,在内容上更加注重视觉产品的开发,在叙事形态上更加强调情感特征,更多采取开放叙事,提高公众参与的可能性。此外,他还呼吁建立中国国际传播联盟,产学融合,将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传播主体,更好地促进中国海外传播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