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伟大实践孕育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推动伟大实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扎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中国法治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表征着文明的高度和水准。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历史转型期,必须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总结和创新法治文明的中国表达。基于此,我们以“法治文明的中国表达”为主题组织了六篇文章,以期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贡献智慧。西南政法大学教授付子堂认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彰显出鲜明的中国法治文明特色。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党通过领导中国人民百年法治奋斗进行的法治机制创新、法治文本创新、法治话语创新,呈现出人类法治文明的中国新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林认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法治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的卓越贡献,是21世纪人类法治文明在东方大国产生的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了中华法系从价值理念、文化底蕴、制度构建、治理经验等方面的时代性升华、现代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何勤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后周小凡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萌芽于1954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对法的认识,成熟、定型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学观为思想渊源,以中华法系与中华法律文化以及其他人类法治文明之精华为历史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20多年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为社会实践,以新中国70余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时代背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规则。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进认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该命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现代先进国际法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与当前时代背景相呼应,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统一,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全局意义、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认为,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的刑事程序法治建设通过理念革新、制度建设、实践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多重因素的合力助推刑事程序法治文明获得新发展,立足国情并遵循刑事司法规律是取得新成就的关键因素;我国传统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是推动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人类刑事程序法治文明成果的创新性发展是迈向新航程的外部支撑。吉林大学教授蔡立东认为,中国式物权制度对标以公有制为前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衡实现人民福祉与民事权利,以“三重所有权”结构安排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多层级用益物权体系”制度创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平等保护”法律原则维护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创新性地回应了财产权文明的世界之问,提升了财产权文明的时代刻度。
中国共产党创造法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叙事
摘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法治发展道路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百年法治奋斗进程中,实现了法治机制创新、法治文本创新、法治话语创新,凸显出中华法治文明的鲜明特色。法治机制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本,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法治领导机制;法治文本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表,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以《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迈向法典化新阶段;法治话语创新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之里,表明经过党的百年法治奋斗,不断凝练的中国式法治话语体系正在发挥理论支撑、法理论证的关键功能。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法治思想 百年法治奋斗 法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作者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学人权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授(重庆 401120)。
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及其世界意义
摘要:当代中国法治文明建设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发展的新道路。在探索和发展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的历程中,我们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赋予传统中华法治文明时代化现代化新内涵,坚持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道路和新体系,构建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新格局和新形态,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法理支撑,为推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关键词:现代化 中华法系 中华法治文明 法治体系 法治道路
作者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7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华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萌芽于1954年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们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法的认识,成熟、定型于习近平法治思想之中。它以马克思主义法学观为思想渊源,以中华法系与中华法律文化以及其他人类法治文明之精华为历史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20多年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建设为社会实践,以新中国70余年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时代背景,具有内在的逻辑和规则,以及法知识学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构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也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依法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文明
作者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文明史研究院教授(上海 200042);周小凡,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后(上海 200030)。
论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摘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其深刻意涵主要体现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辩证关系,以及统筹推进的根本要求和基本遵循。该命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现代先进国际法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与当前时代背景相呼应,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相统一,展现通过法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并保障国家重要战略意图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全局意义、国际意义和战略意义。当前应以推进涉外法治为重点,遵循正确处理两个“法治对子”的关系、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加强涉外法治体系建设、加强国际法的研究和运用、加强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等路径,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国际法治 习近平法治思想
作者黄进,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088)。
中国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新发展
摘要: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国的刑事程序法治建设通过理念革新、制度建设、实践创新,取得一系列突出成就。多重因素的合力助推刑事程序法治文明获得新发展,立足国情的同时遵循刑事司法规律是取得新成就的关键因素;我国传统刑事程序法治文明的创造性转化是推动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人类刑事程序法治文明成果的创新性发展是迈向新航程的外部支撑。未来应当着眼于构建自主刑事程序知识体系,为刑事程序法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推动刑事诉讼法典实质落地,继续深化刑事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以实现更高水平的刑事程序法治文明。
关键词:刑事程序法治文明 立足国情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作者陈卫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中国式物权制度的文明刻度
摘要:中国式物权制度对标以公有制为前提发展市场经济、平衡实现人民福祉与民事主体权利的制度需求,以“三重所有权”结构安排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多层级用益物权体系”制度创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平等保护”法律原则维护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这着眼于中国现实国情与发展阶段,兼顾公正与效率,妥善平衡公私关系,萃取了中国实践的自主性探索,实现了坚持公有制与发展市场经济、维护人民福祉与保障民事主体权利的有效结合,创新性地回应了财产权文明的世界之问,提升了财产权文明的时代刻度。
关键词:中国式物权制度 三重所有权 多层级用益物权 平等保护
作者蔡立东,吉林大学教授(长春 130012)。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