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数字经济发展问题域
2022年04月01日 07: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1日第23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广禄

  3月26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机遇”高峰论坛在线举行。多位专家学者相聚云端,就数字时代新的经济、社会现象开展了理论探讨。

  直面技术化时代的劳动问题

  信息技术嵌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当今世界的面貌。与会学者认为,数字化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局面,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给予回应,从哲学高度对数字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给予分析。

  “数字时代,数字经济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与此相应,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基本技术,重构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形式、劳动范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义务去重新解释和回应当代经济现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之间的张力。”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暨“数字与人文”研究中心教授吴静表示。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近代自然科学高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的时代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密切追踪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发展进行深层次的哲学理论探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邹诗鹏提出,身处技术化社会和现代性之中的人们,不能把技术当成外在因素,必须直面技术化时代的劳动问题。针对“非物质劳动”这样的概念和范畴,讨论劳动的生产性问题,反思劳动的生产性意义;从技术设计方式视角审视社会分工体系的形成,对技术进行深入的社会分析。

  “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生产方式,因此它首先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我们探讨公平正义这样的重大政治哲学问题时,需要回到经济学的语境中。”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佃来表示,数字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决定了数字经济成为引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力,既为公平正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机遇、可能和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劳动型经济生产方式的资源分配方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秀琴认为,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劳动或者说数字化劳动,劳动二重性或劳动辩证法是关键,也是理解社会历史特殊性的枢纽。

  辩证审视平台经济

  平台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在数字经济时代,平台成为数据聚合的主要渠道,提升了数据的资本价值,实现了劳动的在线化,也是数据收益的主要占有者。与会学者对平台资本主义作了较为深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分析。

  平台经济是生产方式的时代变革,是对生产资料、劳动工具与价值形式的重要创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潘斌认为,平台资本主义是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垄断的新形态。平台资本创新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但没有改变平台内在的资本逻辑属性。平台资本主义对传统劳动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有限突破,但并没有改变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劳动原则。平台资本所筹划的“开放、共享、共治”生态体系,是对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现实迂回。平台共产主义是超越平台资本主义的可能路径,要防止平台资本的无序扩张,规范平台经济的竞争秩序,激发平台经济的创新活力。

  “数据本身不是资本,它进入生产以后变成一个数据流量,才能实现资本化,变成数字资本牟利的资源和工具。”在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蓝江看来,不是所有的数据都能产生利润,平台的重要工作是加工数据,将原始静态的数据变成动态的流量。只要数据—流量不断地在各种平台上流动和交换,数字资本主义就能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额利润。在此过程中,生产关系从原来资本家的工资—雇佣模式变成了平台—用户模式。数字资本主义在切实改变世界的同时,往往会制造更大的不平衡,使得财富、数据越来越集中,与社会再分配及公平正义高度相关,是必须引起重视的严峻现实问题。

  吴静提出,数字经济使生产方式本身发生了显著变化,新产生的经济现象不只是新的商业模式,还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平台就是新经济形态中令人瞩目的载体。平台经济不仅改变了个体生存的方式与环境质量等各方面,也重构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呈现出显著的“总体性吸纳”特征。平台对于劳动的总体性吸纳,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利润进行控制和分割;二是通过社会资本对公共性进行吸纳。

  回到“人”本身

  “数字经济为何对哲学提出挑战?哲学又为何要利用这个机遇?”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胡大平认为,数字技术作为手段,已经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它有没有促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有没有对马克思关于这些关系的不同环节的分析形成挑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但归根结底,技术已经实实在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我们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马克思主义必须从这个新的起点再出发,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胡大平说。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徐强认为,身处数字经济时代,只有回到对人的现实问题的关注,才能实现理论的自觉,完成哲学话语的建构。数字时代的最大问题在于人的异化——不是数据错乱,而是人的错乱,不是数字变了,而是人变了。无论是资本本身还是对资本的占有和支配,背后反映的都是人与人的真实的社会关系,是人必须面对的深刻的利益关系。只有回到“人”自身,实现身份的有效确认和数字主体身份的确认,才能形成正确的态度,做出正确的选择。

  建设“数字命运共同体”或许是一个很具有现实性的选择。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应对数字时代给人类带来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秉持多边主义,兼顾安全发展,坚守公平正义,建设以安全、共享、秩序为核心理念的数字命运共同体。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数据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利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和交易成本,畅通共享渠道,让世界各国人民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弥合数字鸿沟。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