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长城文化公园焕发魅力
2021年06月07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7日第218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娓 朱羿

  5月27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肃论坛暨酒泉长城峰会”在甘肃省酒泉市举行。与会专家围绕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开发、长城精神挖掘与传承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长城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

  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工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象征意义。长城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坚强意志的体现。在酒泉市文物局局长江学录看来,在中国历史上,长城沿线是中华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西北师范大学河西走廊研究院副院长刘再聪认为,长城作为军事工程的功能已经消退,但其文化精神作用在不断增强。现在长城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杰出建筑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深入挖掘长城文化内涵

  甘肃是长城资源大省,秦、汉、明三代万里长城的西端分别在甘肃境内的临洮、敦煌、嘉峪关,总里程达4000公里,占全国的四分之一。2019年7月,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长城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个关于长城保护的省级专项法规。目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和实施。

  甘肃境内的长城规模宏大,建筑形式多样,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西北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刘再聪介绍说,据汉简记载,位于河西走廊山丹县新河驿附近的长城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夯筑长城,被誉为“长城露天博物馆”。河西汉简记载和出土实物表明,“墼”是河西烽燧、关城等建筑物的主要建筑材料。秦、汉、明长城的修建对甘肃政区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长城修筑史就是甘肃地方政区演变史。

  边塞诗词是河西走廊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副所长秦丙坤表示,在唐代边塞诗中,长城、长城窟、紫塞、烽火、狼烟等词汇构成了以长城为中心的庞大意象群体系。酒泉、玉门关、阳关等作为长城文化中的重要名称,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型意象,展示了河西走廊的地域文化。

  建立现代新型管理制度

  长城横跨多个省份,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各省必须要统筹协作,实行大联动大协作。为此,应以长城为主干,整合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在实施过程中,结合当地资源特点和禀赋,做大做优“点”上的文章,由点连线,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建设高质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甘肃省敦煌学学会副会长高启安认为,建立大跨度的国家文化公园,要探索建立现代新型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强化顶层设计、跨区域统筹协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地方创造条件。

  刘再聪表示,要将甘肃长城文化带逐步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快速经济增长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多民族和谐共处的面貌。

  会议由西北师范大学河西走廊研究院与酒泉市博物馆等单位主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