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眼中的中国减贫故事
2021年06月04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6月4日第2180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陈禹同

  在记录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做法方面,有这样一位海外中国问题专家,他与中国结缘30余年,并在近8年来致力于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他就是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获得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Robert Lawrence Kuhn)。日前,库恩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他与中国及中国减贫事业的不解之缘。

  打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中国社会科学报》:对您来说,向世界讲述中国减贫故事有怎样的意义?

  库恩:30多年来,中国一直令我着迷。作为一个既不粉饰也不抹黑中国的人,我很荣幸能与中国有这样长期的交集。中国在国内和国际层面所面对挑战的复杂程度和它在这种环境下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都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最能充分代表真实中国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就是中国承诺在2020年底前消除绝对贫困并通过系统性的实施方案使其如期实现。

  我发现,讲述中国的减贫故事是消除海外对中国偏见、打破海外对中国刻板印象的最佳方式。这主要由于国外对中国的减贫承诺与行动了解十分有限。西方社会并没有意识到,对今天的中国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建成小康社会。

  在过去30年特别是最近15年里,我和我的长期合作伙伴朱亚当(Adam Zhu)走遍了中国100多个城市和无数个县、乡、村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和出品文章、图书,制作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尽管我曾以为自己很了解中国,但直到我开始深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实地走访时,才真正理解了减贫工作所需要的巨大努力。在与当地村民交谈、聆听他们的故事时,我感到自己也是他们家庭中的一员,和他们共同经历着脱贫之路。

  用纪录片展示减贫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参与制作了很多以中国为主题的作品,如近期颇受国内外观众关注的纪录片《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请您介绍一下。

  库恩:《前线之声:中国脱贫攻坚》是一部由我担任主持人和撰稿人、朱亚当担任监制、彼得·盖泽尔(Peter Getzels)担任导演的纪录片,于2019年7月31日在美国公共电视网南加州电视台首播。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加速脱贫攻坚、力争在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的历程,是第一部在海外播出的、深入介绍中国脱贫攻坚的纪录片。因为与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现为国家乡村振兴局)以及我们的制作合作方——中国国际电视台合作,我们的国际摄制团队有了深入中国脱贫攻坚一线,和当地村民、地方官员、扶贫监督员交流的珍贵机会。纪录片通过多个案例,对中国的脱贫战略及实现减贫目标所需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进行了细致地展示。

  纪录片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展示中国的减贫工作如何运转;二是削弱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一位颇有阅历的美国人在看完纪录片后表示,“如此积极的成果出乎我的意料,我想这是因为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太多了,以至于我们默认中国对基层民众并不关心。但现在我的看法改变了”。

  亲历脱贫攻坚一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走访了中国很多地方,亲历脱贫攻坚一线的过程中有什么事让您记忆犹新?

  库恩:我以为我已经很了解中国了,但在看到每个贫困户都有记录档案和针对性的扶贫计划时,我还是被震撼了。中国的扶贫计划的落实情况会经过月度检查并记录在档案中,档案资料数字化后被汇总上报以便分析管理。

  另一件让我感到惊讶的事情是,很多年轻的党员干部会被派往贫困村从事为期两年的扶贫工作。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些年轻干部并不快乐,认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条件不满意或者认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将止步于此。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和他们相处过,他们非常高兴,因为知道自己正在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事业作贡献,并且基层经历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尽管全世界都在与贫困作斗争,但像中国这样大规模地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属罕见。中国让一部分偏远地区的人们迁居,为其提供住房和工作机会,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观察这一理论方案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我去了贵州省惠水县,那里的一些村庄正在进行整村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从偏远的小山村里搬到了70公里外的明田新村,新迁入的村民可以享受免费住房,政府还为他们提供生活设施,如沙发、床、厨房用具和电视。那么,这些农民如何掌握新的非农业工作技能呢?我来到了一个烹饪培训班,在和这些努力学习成为厨师的农民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大多都很满意眼前的新生活。当然,并不是所有村民都愿意离开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搬迁到新社区去,根据政策要求,无论政府还是干部本人都不能强迫人们搬迁。

  中国的减贫工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就是,为了应对官员滥用权力风险而建立的第三方评估体系。我们的纪录片就聚焦了由西南大学师生组成的一个评估小组。经过政府培训和授权后,他们跋涉300多公里深入四川省的农村。他们的任务就是评估扶贫工作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以及官员们履行职责的情况。由于这些第三方评估人员来自完全不同的地区,他们与被评价的官员没有任何关系,评估工作也就不会受到个人关系的影响。为了确保当地官员不提前作准备,评估小组甚至在最后一刻才决定他们的目的地。

  历史会铭记中国的减贫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中外主流媒体上发表了很多与中国有关的评论文章。在您看来,中国的减贫成就主要得益于什么要素?对其他国家的减贫与发展有何参考?

  库恩:在我看来,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显著的相似性,都以三个有力的原则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承诺、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我始终对中国能够战胜疫情抱有信心,西方社会应当明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解决了遏制疫情蔓延和消除绝对贫困这两个难题。

  现在,中国已完成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放眼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如此多的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当然,中国将会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贫穷国家分享其减贫经验。每个国家国情都不同,我们无法把一个国家的经验完全移植给另一个国家。但是,其中的原理有相通之处,中国减贫工作的原则是明确的——精准扶贫,即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并有明确的组织机构来实施、监督和检验。

  不过,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要想成功减贫,该国领导人必须作出明确、坚决的承诺来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我还未听说过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作出类似表态。因此,这是值得借鉴的重要一课:国家领导人需要把减贫工作作为国家的优先任务。在这之后,需要授权给参与减贫工作的相关负责人,让他们拥有所需要的资源和权限来完成这项计划。

  中国的减贫工作涉及标准、措施、机制和程序各个方面,在小微企业、教育、整村搬迁、生态补偿和社会保障方面都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此外,中国还建立了党统一领导下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地方扶贫组织体系,这些都可以被其他国家学习借鉴。然而,所有国家在减贫斗争中都应认识到,激励官员将扶贫作为工作中的优先事项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这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这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个宝贵经验。中国由此实现了既定的减贫目标,改变了数亿中国人的生活。

  中国减贫的巨大成功是建立在国家层面的承诺与实施基础之上的。历史应当感谢中国提供了如何让如此庞大的人口摆脱绝对贫困的方案,应当感谢中国展示了如何在全球化时代应对传染性疾病。正如未来的历史学家可能会将中国抗疫行动视为全球遏制新型疾病暴发和阻止其传播的转折点一样,中国脱贫攻坚行动也可能会被视为消除所有绝对贫困努力的全球行动的转折点。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中国的精准扶贫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专题。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