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学术新高地
2021年05月14日 07: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4日第2165期 作者:本报记者 段丹洁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发出号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温“5·17”重要讲话,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学者们精神振奋,倍感鼓舞。

  努力创新 无愧时代

  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问题,不断拓展新视野、提出新理论,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认真研究解决实践中重大而紧迫的问题;五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界立足中国,聚焦国际,着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等特点。新时代哲学学科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对于中国特色的哲学自觉,通过哲学自觉促进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提供理论保障。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我国实际联系更为紧密,更接地气。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赵锡军谈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的探索,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模式,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大胆探索,推陈出新,提炼标识性概念,深化理论研究。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经济学发展主要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发展、完善,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展开,在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方面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学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国内国际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进表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从不同学科领域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建设任务,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阐释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言咨政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磊提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直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以理论的形式参与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三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

  五年来,哲学学科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可能路径。张志强提到,我们对于哲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目标有了进一步的自觉,对于在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以及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形成了一些思想成果,取得了一些学科发展布局的实践成效,在一定意义上对于进一步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通过哲学的力量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觉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谢鸿飞告诉记者,《民法典》的颁行意味着中国民法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中国民法学体系。《民法典》具有突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征,这与学界对中国的、时代的民法问题精心总结和提炼密不可分。我国民法学者一直注重中国本土民法问题的研究,学者以经典民法学为基础,回应了时代对民法学的要求,也回应了中国社会对民法学的要求。五年来,中国民法学建构了包括物法和人法在内的完整体系,也使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回归民法。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受到充分重视。在王进看来,新时代中国文艺学学科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已成共识,中国文艺的当代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文脉、西方文明的优秀思想资源交相辉映、大放异彩。

  坚持中国视角和本土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发表以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党委进行了认真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的回信是对全国社科期刊界的巨大鼓舞,我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要深入地学习贯彻并落实到期刊的选题和发稿工作中去。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中心主任原正军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突出强调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中华文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需要我们结合“5·17”重要讲话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论述,加以系统而深入地学习和阐释,从而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中国本土学术精品。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应坚持中国视角,突出本土化特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确保“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哲学社会科学大有可为。赵锡军表示,经济实力是国家之间竞争的基础,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善于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形成与我国发展历程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经济学、金融学框架体系。同时,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借鉴,共同推动世界各国繁荣发展。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大桥提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在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需要突破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经验”的惯常学术理路。中国社会实践中鲜活的现实经验无法删繁就简地进入西方既有的理论问题域中,要着力探讨中西文明相互理解、对话及融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立足中国经验形成中国理论话语,努力探究不同学科中“中国经验”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问题指向,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注重理论界和实务界紧密结合、中国和世界紧密结合、历史和时代紧密结合。谢鸿飞谈到,中国民法学在未来要取得长足进步,关键是以“中国问题”为着力点。在科技日新月异、交易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社会观念变动不居的今天,法学研究要不断适应中国社会需求,不仅要研究文本,更要观察司法实践和交易实践,体察社会观念的微妙变迁。

  在王进看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将研究兴趣与祖国需要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学术观、大局观与荣辱观,立志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立功,将经世致用的学问扎实地做在中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