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展现中华民族强大力量和自信
2020年05月26日 10: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6日第1933期 作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当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自信。

  取得“双胜利”的思想指南

  史小宁 张爱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周密方案,采取坚强有力的措施,有效地遏制了疫情在国内的蔓延。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但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增加,如何在继续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就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在这一特殊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密集召开重要会议,到湖北、浙江、陕西、山西等地方视察调研,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确保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确保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既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的人民立场,又体现了负责任大国担当的开放胸襟,为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强化理论武装是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方法指引。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机械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和科学的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强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事关我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又强调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就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具体实践。

  加强党的领导是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政治保证。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和输入性风险的持续增加,仍然必须加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特别是伴随企业的复工复产、大中小学的复学以及人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人员流动日渐密集。对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仍然很大,必须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这是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政治保证。

  彰显人民立场是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力量泉源。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衡量标准。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发展有序推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在复工复产上,实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逐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组织重点农民工及时返岗复工,解决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营业遇到的问题;在农业生产上,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在居民消费上,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在民生保障上,保持疫情期间基本民生服务不断档,强化对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统筹做好其他疾病患者医疗救治工作,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脱贫攻坚上,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作为指导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遵循。这些都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彰显了人民立场、人民情怀。

  深化国际合作是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重要条件。今天,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开放融通、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为鲜明的标识,这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积累起来的最为宝贵的经验,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在不断为人类社会共建开放共享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一方面,从疫情防控来看,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也没有消极遁世的乌托邦,世界各国应该在交流互鉴中共享疫情防控经验、开放疫情相关数据、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而不是互相推诿指责,进行污名化,团结合作才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另一方面,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中国应该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致力于构建后疫情时代融合、联动、共享的国际格局,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保证对外经贸合作的连续性以及实现全球价值链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为取得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19JD7100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曹亚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前进,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面对这场突然而来的重大疫情,面对这一突发险情所处的历史关头和非常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和指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全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评价说:“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这展现出中国效率,彰显了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一,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原则。在全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的组织体系中,党中央是心脏。只有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的号令和指挥,才能确保全党组织体系严密、组织功能强大,避免成为一盘散沙。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引,保证各项工作整体得到有序推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迅速实施,人流、物流、资金流有序流动。“六稳”稳得住、稳得好、稳得有质量,把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基层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也是复工复产的第一线,是确保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关键所在。应对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前沿阵地的战斗堡垒作用,既抓疫情防控,又抓复工复产,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纷纷采取有力举措,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构筑起了各地区各部门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共同促成了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显著成效。在复工复产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解决多方面的实际困难,增强了企业复工复产的信心。积极筹划、分门别类制定政策,精准施策全力解决企业用工、资金、原材料供应等需求,打通关节、补齐短板,着力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发挥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先锋。党员是党的细胞,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航向,是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体现,对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凝聚人心、服务于行、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全力以赴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们不畏艰险,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无论在前沿阵地、防控一线,还是在普通岗位上,广大共产党员都展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复工复产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共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上加强调度,坚持问题导向,全身心地投入复工复产大浪潮中,认真调研复工复产情况,了解困难,鼓足干劲,千方百计谋出路、找方法。

  第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不论何时都要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将人民视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在当今时代,只有深刻把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使党在执政兴国的道路上不走弯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始终牢记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普遍的愿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疫情防控的全过程,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拥护。在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级党组织毫不动摇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有力有序地推动了复工复产的提速扩面。事实证明,任何防控措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举措,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配合和支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卫生防疫工作的成功经验

  漆调兰

  回溯近百年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工作的历史,认真总结经验,对于我们谋划新时代卫生防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专门就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批示,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我们打赢这场战“疫”指明了方向。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军要“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疫”日记,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思想;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卫生防疫工作的一条鲜明主线,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卫生防疫工作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宝贵经验。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党的卫生工作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强调党的医疗卫生工作要面向大多数人,为大多数人服务。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毛泽东专门发出了关于《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强调指出,“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极力发展这项工作”。可见,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伟大政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个国家高效的社会动员力、组织力和协调力,是反映一个国家制度优势和政党领导优势的重要标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中,中国共产党曾经有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抗疫斗争。一次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后全国上下发动的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一次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斗争。这两场战“疫”最终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总结血吸虫病斗争胜利的经验时特别指出,最关键的一点“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在抗疫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正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站在了防疫的第一线,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涌现出了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全国各地各级党委和政府、全体党员干部,不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而且重在落实,实施了严密的排查工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们分布在广大的街道、乡镇以及村民委员会中,他们站在防疫的第一线,及时站岗,给人们测体温,为人民送去生活必需品,在广大地区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正是中国共产党这种广泛的动员力组织力协调力,使得我国的疫情得到了及时控制。同时,与国外的疫情防控相比,更是彰显了中国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了这次抗击疫情斗争的不足之处,“暴露出一些党组织领导力不强,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足、作风不实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党组)要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高度自觉。这也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卫生防疫工作能够一次次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

  三、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防疫战争必须面对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流行了2000多年的血吸虫病在长江以南12个省350个县肆虐的严峻局面,1955年冬,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和“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6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且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旨在将全国生产生活、建设发展、教育卫生、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有机统一起来。

  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在疫情防控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这也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的重大民生问题。2020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了在新形势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再次就复工复产提出了八点要求。通过一系列重要会议部署,我们不难窥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顶层设计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复工复产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不但高度重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是将其放在实际行动之中。最近,习近平总书记的浙江、陕西和山西之行,就是统筹推进两者统一的重要实际行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构研究”(19XDJ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法治思维保障实现“双胜利”

  赫蓉

  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协调关系,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规范性的、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新形势,必须坚持以法治思维为引领,善于运用法治手段,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就要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已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及《关于办理妨害预防、控制突发传染病疫情等灾害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刑事案件办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等法规,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依法科学防控疫情的基本依据,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法律保障,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安全防线。各部门在疫情防控中要严格规范执法,文明执法,避免因不作为、乱作为而产生负面影响,用法治思维纠正违法行为。疫情防控的根本目的是保护人民,各级政府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知情权、财产权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保障涉疫人员隐私安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公布个人信息,防止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不法侵害。执法司法机关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各项工作,果断处置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为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履职,强抓落实,提高疫情防控的法治化水平。党员领导干部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依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疫情防控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决策的制定、实施和事后评估要严格依照正当程序原则有序推进。依法实施疫情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制定完善执法司法政策措施,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创造良好环境,推进社会体系运作畅通、便捷与高效,确保各项工作开展“落地有声”。

  在全社会营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氛围。法律法规是规矩、准绳、红线,是公民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在疫情防控期间,出现了一些不法分子哄抬物价牟取暴利,制造假劣医疗用品借机诈骗,造谣传谣制造社会恐慌等现象,扰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不仅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而且违反了法律法规,必须坚决打击,惩前毖后,以儆效尤,体现法治保障人民权利的宗旨。同时,要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增强全民学法知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治观念,尊崇法治,敬畏法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公民要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建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要把握疫情应急状态下法治的特点,即个人行动自由需要依法适当地加以约束,这就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引导公民深刻认知群体健康与个人权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依法履行各项法律义务,妥善处理疫情应急状态下的矛盾纠纷,及时定分止争。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尚和社会秩序,让崇尚法治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的各项工作,确保把党中央“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在法治思维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疾病没有国界,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通过中国政府实施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巩固拓展良好态势的同时,中国竭尽所能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物资援助,在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中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力量,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生动践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智慧判断,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疫情防控的事实说明,人类社会作为命运共同体,需要在价值共识基础上构建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的协同合作机制。法治是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法系国家之间的共同价值追求,在法治思维的引领下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各个国家之间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优势互补。只有正确的法治价值目标,才能有效地发挥法治思维在此次疫情中的指引功能,促进全球疫情防控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法治作为价值目标,意味着全球疫情防控将实现合作共赢、分享经验、共同进步的国际关系格局。全球疫情防控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摈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与主张零和博弈、各自为政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只有在法治理念的引导下,各国相互沟通,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共防共治,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群策群力、勠力同心,才能取得全球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为全面复工复产凝聚强大精神支持

  刘姌

  社会心理是特定社会情境中社会成员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集中反映,它是一定时期社会运行基本状态的心理折射。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触发了民众的风险感知系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人们的感知觉系统是第一道关口。风险感知是人们对特定风险的基本特征和风险的严重性做出的主观判断,是测量公众心理恐慌的重要指标。“主观判断”在个体风险感知中承担了重要角色,是个体感知风险的心理依据。这种判断来源于个体直觉和感受的综合体验,它深受特定情境、教育程度、社会认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大众媒体对人们主观判断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虽然我们可以说这种主观判断的形式缺乏科学性与客观性,但是在面对风险时,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自发过程,就是依靠直觉、感受、经验等作出的。在风险发生时,人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调动自身的感知系统,但由于对特定风险的认知不足,其风险感知与风险本身所产生的影响之间总是存在某种概率上的偏差。这次疫情,在短时间内肆虐全国,社会大众对疫情本身了解的欠缺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及当时部分缺乏科学依据的网络谣言的散布等,都极大地影响着民众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感知与体验。由于风险感知具有“主观判断”的显著特征,这种判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安全感被划分为个人、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基本维度,不同维度上的安全感代表了个人对所在环境中某个领域的需求,例如个人安全感是对健康、食物、家庭、生产活动、生活环境的安全需求;政治安全感更多是对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感受;社会安全感则强调对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感受。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暂时短缺的状况,因疫情防控需要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活动和人员流动的停滞,西方媒体借疫情对我国政治制度的恶意丑化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使社会公众感到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大众还要面对不断上升的患病人数和死亡病例等负面信息,这些因素在疫情初期都使公众的不安全感不断加剧。因此,不时存在一些负面情绪在所难免。对这些社会心理现象发生机制的科学认知,有助于高效地开展社会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更好地促进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

  从目前疫情防控的形势来看,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民众负面情绪的阴霾逐渐散去,积极健康、理性平和的状态成为现阶段民众在面对疫情时所展现出的基本心态。任何社会心理现象的呈现其实都是一面镜子。短时期内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层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彰显,抢占疫情防控的宝贵时间,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力量,筑起了坚强的人民抗疫防线,使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降到最低,最大化地保障了人民的生存权。同时,疫情的有效控制也最大化地促进了人们安全感的建立,看似是一场人们社会心理的变化,实则考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面对重大事件时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制度力量和社会动员能力。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提出要做好常态化的疫情防控工作,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民众的社会心理回归常态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下一步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为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心理的和谐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载体。当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时,民众的社会心理就会从原有对疫情防控工作的关注转变为对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期盼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生活的有序恢复和良好运行将会促进民众社会心理的和谐发展。

  德国社会学家贝克指出,现代性的最大特征是风险社会。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加。在风险面前,没有一个国家、一个人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不确定性的风险日益成为社会运行中的“常态”时,不同国家在面对风险时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治理方式。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卓越成效,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勇气和信心,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全面复工复产、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凝聚起了强大的制度自信和精神支持。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姜宝莲

  意识形态关乎党的性质和旗帜,关乎国家的道路和安全,关乎人心的凝聚和向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指引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精神力量。

  面对此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的根本遵循,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党和人民而言,既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正是由于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定“四个自信”,才凝聚起了中国社会的向心力,进而释放出强大的政治感召力与吸引力,汇集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磅礴伟力。

  在新冠病毒肆虐、疫情全球蔓延之际,一些势力借口疫情防控从意识形态方面发动了对我国的“围剿”,他们打着“人权、自由”等旗号,诋毁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和政治制度。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这样,在国内外严峻形势裹挟下的意识形态主阵地坚守,就彰显出极端的重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如果我们不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各种嘈杂的声音就会去占领。大“疫”当前,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加快加强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统领多元化文化发展,在多元整合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迫在眉睫。因此,我们需在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要在理论武装上着力,这是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的根本。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头脑,教育人民、指导实践,进而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和人民的立场出发,及时作出了重要指示批示,亲自部署疫情防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智慧与战略、使命与担当。我们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铸牢思想根基。

  二是要在落实责任上着力,这是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关键。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疫情防控中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必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就要管好队伍,建立一支心中有党有人民有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党员干部队伍,确保意识形态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要明好责,也要聚好力,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是各级党委(党组)共同的责任,是各级党组和党员干部共同的担当,切实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是其共同的使命。要问好责,这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衡量意识形态主阵地守得好不好的试金石。要建好意识形态风险防范、预警、评估、管控等机制,各级党委(党组)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发展态势要做到洞若观火,真正提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是要在宣传教育、舆论引导上着力。这是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抓手。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疫”当前,我们必须大力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管好新媒体。在宣传方法上,我们要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环境。在宣传内容上,我们要充分报道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取得的抗疫成绩单,要充分讲好发生在防疫抗疫一线的鲜活事迹,要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在宣传立场上,对于各种错误观点要敢于亮剑,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错误言论,切实守住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筑牢社会心理防线

  张唯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出现了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大好局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强调指出,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疫情防控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仅需要医疗救治、社区防控,也需要社会成员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的支撑。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健康的社会心理是我们战胜疫情、积极有序加快生产生活秩序恢复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是将各种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举措落到实处的精神依托,只有坚定社会成员战胜疫情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对待疫情,既不盲从盲信,也不焦虑惊恐,才能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撑。

  一般来说,在社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社会成员往往会因心理准备不足而产生各种应激心理反应。应激心理反应有积极和消极两种表现,积极的应激心理反应有利于机体对传入信息进行正确认知评价、做出恰当应对策略和发挥积极应对能力。消极的心理反应妨碍个体正确地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正常应对能力的发挥。在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形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心理干预和疏导,积极平复不良社会情绪,构筑起疫情防控总体战中的坚强社会心理防线。

  一是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涵养健康社会心态。人们面对疫情的心理状态,首先取决于对疫情的社会认知水平,而人们的社会认知水平则直接依赖有关疫情的信息。研究表明,面对疫情,最好的“疫苗”就是及时公开的信息,人们掌握的信息越是及时透明,心理承受力就会越强。政府部门和社会主流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及时、客观、权威地披露疫情的相关信息,充分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将疫情感染、扩散情况及统计数据,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应对、防控措施及其效果及时告知社会公众,避免以讹传讹,防范谣言扩散。在信息来源庞杂、信息量过载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应积极发声,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保证信息及时、科学、准确、全面地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和各阶层群众。要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强化社会信任关系,坚定全社会战胜疫情的信心,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打造疫情防控的坚实的社会心理基础。

  二是要大力开展社会心理教育,培育积极的社会心理。积极的社会心理,即乐观向上的社会心理,包括人们积极的认知、态度、情绪以及行为取向。这种社会心理能够极大地提升社会成员对生命意义、健康价值、道德责任等的心理感受,激发人们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克服困难等乐观态度,是人们坚定抗击疫情必胜信念的可靠心理保障。应当将心理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和疫情防控工作中,通过微信、网络课程、案例解析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社会大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情绪管控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要通过心理教育,引导社会成员缓解心理焦虑、纾解紧张情绪,形成理性、平和的社会心理,理性地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现实,增强改变现实的决心和勇气。

  三是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地开展心理干预和疏导。不同的人群在疫情中所处的具体情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或心理困惑。对此,必须采取因人而异、分类指导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措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所说:“要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尤其是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病亡者家属等的心理疏导工作。群众在家待得久了,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等长期疲劳作战,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心理疏导工作力度。”要研究受病毒感染的患者及其家属、医护工作者、社区干部、志愿者和广大民众在疫情中的心理问题,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帮助人们理性调适心态,缓解心理压力。要通过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开设心理热线、上门服务等途径,对有相关需要的各界人士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诊断,及时进行疏导和干预,帮助人们走出心理困境,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加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筑牢坚实的社会心理防线。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淬炼砥砺前行的强国之力

  侯选明 符音

  此次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真切地表明了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此次疫情产生的系列影响,正在当今世界各方力量的交融博弈中渐次显现。在人类文明的当代史中,2020年刻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履与担当。随着疫情、民情、国情、世情的交织变幻,当务之急是在党的全面领导和科学统筹下,进一步淬炼提升中国人民奋勇战“疫”体现出来的中国精神,并将其导向复产复工的务实之举,转化为脱贫攻坚的报国之行,在砥砺前行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一、在多维比较中增进“四个自信”与政治认同。

  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回答了“初心”这一命题。党的领导能力、国家治理能力、人民自治能力等在抗疫故事中具象化地展现为多个层面的有生力量,如制度战“疫”的组织力、依法战“疫”的保障力、科学战“疫”的支撑力、精神战“疫”的感召力等。具象化的中国精神生动地走进了普通人的战“疫”生活。而由普通人的视角感知到的社会良善,是涵养家国情怀的沃土;由普通人的经历认可的公共理性更是淬炼社会情感和中国精神的熔炉。

  全媒体时代为普通大众的认知比较和多维认同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撑。在战“疫”中,这种比较认知和多维认同清晰地表现为四个基本层次。第一,直接生活体验的链接比较。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对疫情的关注由点到面、由表及里,以“生命”“奉献”“友爱”等标准把不同战“疫”者的故事链接融通在一起。第二,政治体制的嵌入比较。人民把党的领导决策与政府的部署执行等,有机嵌进个人共情机制,形成更高层次的理性认知和制度评价。第三,历史记忆的深度比较。伴随着疫情认知的扩展,普通人会把比较层次延伸到历史,先前的制度认知就会向着价值认同发展。第四,国际间的联系与比较。随着我国疫情的好转,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等,使普通大众内心的“四个自信”与政治认同不断积淀。

  二、在多维认同中淬炼中国精神与发展共识。

  此次战“疫”,提供了体验感知中国精神、多维比较中国力量的感性场域。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普通大众在多维认同中淬炼中国精神,产生自觉的价值整合与发展共识,从而提升民族复兴的软实力。

  首先,要注重涵养社会心态,把民众的多维比较积极有效地导向价值认同。要把握好情感与理性、自由与约束、个体与全局、人与自然这四对辩证关系,继续做好物质保障、信息保障与法治保障,涵养大众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增强“四个自信”,增进对中国道路的认同。其次,要注重引导社会情绪,把民众的多维比较导向文化认同。中国人普遍持有“推己及人”“美美与共”的文明基因,要化解消极社会情绪,增强文化认同与文明认同。再次,要注重凝聚社会情感,把民众的多维比较积极有效地导向改革共识与发展共识。战“疫”时期的行政处置与舆论传播,要在精准施策中凸显基本共识:要把疫情防控与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要把疫情防控与有效化解内外危机、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基结合起来。

  三、在统筹攻坚中夯实强国之基与复兴之力。

  生老病死,最能展现人生情理与世间心态。这场疫情以一种独特的形式,生动地佐证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的国际地位、历史方位、历史使命的科学论断。这场疫情给世界格局带来的深层影响将陆续展现,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的挑战将会持续释放。这就要求我们要实事求是、全面统筹,及时精准地把战“疫”中淬炼的底气与信念导向报国之行,落实在现阶段打赢“三大攻坚战”的有力作为中,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基本经验,并在理论宣教和复产复工中积极践行。一个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家,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战“疫”的决定性成果,其背后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浓缩的是一个大党紧紧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这一经验需要在多维理解中认同、在积极践行中完善。其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在新形势下凝聚更大的人心,有力协调国内各方力量打赢“三大攻坚战”。再次,还要在战“疫”中主动把握国际局势及其动态,科学研判疫情的“次生”危机,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凝聚更大发展共识。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社会公共大事件,是透视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增进“五个认同”、淬炼中国精神的时代机遇。此次战“疫”,我们要充分体认普通人用无畏担当演绎的中国精神,将其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念培育问题研究”(19BKS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