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良性数字人文生态
2019年12月25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25日总第184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李永杰

  近日, 以“数字人文与文化创新”为主题的“2019文化科技创新论坛”在深圳举行。

  关注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影响

  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终身教授谭力勤认为,人工智能艺术将重构艺术、艺术家与创造力。他将人工智能艺术分为弱人工智能艺术、强人工智能艺术、超级人工智能艺术。在构架特点、智能特征等方面,弱人工智能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而演变为强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状态时,人工智能艺术的架构定义以及创作美学内涵,都将面临解构与重构。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康化认为,人工智能美学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并且关注到个体差异,但人工智能美学也是有限度的。人工智能艺术容易脱离社会语境与历史文化底蕴,它是机械性、自动化的,难以实现创造性转化。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教授泰瑞·弗卢对数字时代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任、伦理问题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产品服务的创新要强调审美与文化的根源性。在肯定技术对创新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思考数字创新是否会对文化造成破坏。

  耶鲁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罗伯特·布洛克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音乐的发展,还可以帮助音乐实现更深层次的应用。他列举了借助科技手段运用音乐来治疗疾病、传播音乐教育等案例,说明音乐与科技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人文价值。

  多维度聚焦数字人文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学科执行主编王金会从期刊研究的角度思考了数字人文的发展。她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艺术创作、艺术审美、艺术的未来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我们应思考要基于何种理念去审视艺术学科的发展。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回顾了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数字人文背景下科技人文关系的新变化。他以宏观视野从价值论、审美论、产业论和生活论这四个维度,阐述了对新时代数字人文的思考。李凤亮认为,要推动数字人文的发展,需要构建良性的数字人文生态。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载体激发创意增值,增进文化交流,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助力非遗传承。

  在《福建论坛》总编辑管宁看来,数字技术能够让传统文化实现增值,并为传统文化打开更多新的可能性。数字时代对文化产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催生了数字人文产业,推动了数字出版、数字媒体、数字演艺、数字动漫、数字文化服务等新型产业门类的爆发式发展。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认为人文学者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协调“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积极探索如何将科技成果更好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化政策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宏存着重分析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七大趋势。他建议,未来发展数字人文,要推进管理模式改革,加大文化科技内容监管力度,加快法治化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指导,深圳市委宣传部、南山区人民政府、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社会科学部、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承办,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协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