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信息传播成为高校新使命
2022年08月10日 08: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8月10日总第2467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悠然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学院高等研究教育中心7月发布了由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物理学教授马塞洛·克诺贝尔(Marcelo Knobel)和美国波士顿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丽兹·莱斯伯格(Liz Reisberg)合著的报告《21世纪的挑战:有效的信息传播是高校的第四个使命》。报告称,在当今的信息和舆论环境下,高校越来越需要捍卫自己的价值、诚信和正当性,但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常被高等教育机构忽略。高等教育机构应重视有效的信息传播,使其覆盖内部学术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参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等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克诺贝尔和莱斯伯格。

  信息失序影响社会发展

  克诺贝尔和莱斯伯格谈到,现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传统媒体影响力减弱,信息失序现象愈演愈烈。信息失序指有意或无意地分享不实信息,或恶意使用真实信息。受疫情影响,全世界还出现了信息疫情,即关于疾病的线上和线下信息过剩,其中包括大量错误信息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信息失序和信息疫情导致部分民众对“另类事实”的接受度上升,并开始质疑科学和教育,甚至为了平衡不同观点而忽视证据,导致公共讨论被扭曲。

  不实信息的大规模传播不仅会削弱社会凝聚力,还可能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例如,至今仍有很多人否认气候变化,在教科书中宣传有悖科学的观念。高等教育应使人们形成共识,而共识的基础是事实、科学和已确立的知识。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为社会提供“现实核查”,帮助遏制不实信息、仇恨言论和网络暴力。为此,高校应努力产出和传播可靠、经得起核实的信息,并教会学生如何区别事实与谎言、假设、信念。

  201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开设了一门新课程,名为“拆穿胡说:数字时代的数据推理”。这门课程教导学生识别那些企图用夸张手法说服受众、明显不尊重真相和逻辑连贯性的语言、数字、图表等信息,并批判性地思考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中被作为证据的数据和模型。2021年,该课程主讲人、华盛顿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杰文·韦斯特和生物学系教授卡尔·伯格斯特罗姆还出版了《拆穿胡说:数据驱动世界中的怀疑艺术》一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鉴别假消息和可疑数据的工具。

  克诺贝尔和莱斯伯格表示,高校如果希望向社会输送具有信息素养和理性、善于思考的人才,就应培养学生“拆穿胡说”的技能和批判性思维。高等教育机构应将有效的信息传播作为继教育、科研、社会参与之后的第四项使命,与各种“噪音”竞争,确保事实不仅得到传播且被社会成员信任。这有助于高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关键角色——基于证据的真相来源,并改善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重视对外信息传播

  克诺贝尔和莱斯伯格在合著的报告中称,高等教育机构对外信息传播的普及度有待提升,内部信息传播也不够顺畅。特别是在大中型高校,将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全体人员算得上是一项挑战。从校内广告牌、宣传单到电子邮件、网站通知、社交媒体推送,学生和教职员工每天都接收到大量信息,经常来不及逐一阅读,更不必说筛选出与自己最相关的信息。在信息洪流面前,不同群体倾向于退回各自的“信息茧房”里,仅处理有限来源的信息。但是,这样做容易造成确认偏误,丧失了接触多种思想、获得各类体验的机会。很多时候,高校内部的重要讨论仅有少数人参加,意见多样性不足,因而无法将决策建立在真正的共识基础之上。高校内部信息传播的效果最终取决于行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各学科之间和各院系内部的关系。当各方都对彼此之间的关系抱有期待时,更有可能关注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了解各个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重要,教育者应熟悉年轻一代的信息获取习惯。

  从外部看,高校迫切需要证明自己的社会和经济价值。2022年2月,由全球100家知名高校组成的“世界100强声誉网络”发布了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荷兰、英国、美国的调查结果,这些国家各有至少1000人参与了该项调查。20%的受访者称高校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未发挥重要作用,25%的受访者不知道高校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何种贡献。事实上,源于高校的科学研究为新冠疫苗、低成本呼吸机等药物和设备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许多国家的高校为所在地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例如,为民众提供高等教育及培训,举办开放的文化和体育活动,高校附属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学生和教职员工促进了当地的餐饮、零售、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催生初创企业和企业孵化器等。

  可惜,近年来高校常被对社会不满的人视为脱离大众日常关切的精英主义机构。一些政治家主张缩减教育和科研经费,甚至取消某些专业。出现此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高校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内部,未足够有力地向外界展现自己的价值。虽然大多数高校设有公共关系办公室,但其传播信息的类型和范围都十分有限。另外,高等教育中的政治极化倾向日趋明显,使内部信息传播不畅。这也反映了社会整体趋势。高校应作为自由交流思想和辩论的论坛,而非对立的偏见的竞赛场。然而,当前高校的内部讨论常受到意识形态的阻碍,对视角的多样性不够包容,“取消文化”盛行。

  利用跨学科途径改善信息传播

  克诺贝尔对本报记者表示,高等教育机构的各项使命是密切关联和交织的,但有一项风险总是存在:高校产出了卓越的科研成果,却未恰当地将信息传达给利益相关方——科研资助机构、政策制定者、社会大众。若想证明投资高等教育的正当性以及高校对社会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效的信息传播不可或缺。宣传效果越好,高校就越能更好地履行使命、提升声誉。

  高等教育机构在信息传播策略方面倾向于保守,不仅常常滞后于社会潮流,还滞后于信息传播研究本身。为了自身的存续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必须精心设计清晰、全面的信息传播策略,改善关于高等教育价值的叙事。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势,探索以非传统的、大胆的方式向更广大的人群展示科学的丰富性和目前科学界对争议性问题的看法,同时在内部各层级之间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加强面向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信息传播教育。

  克诺贝尔和莱斯伯格呼吁,高校应加快适应通信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不可忽视社交媒体的影响力。高校传播信息所用的语言和形式要依据受众而定,还要有针对性地在内部和外部信息传播中采用不同策略。当然,这要求高校恰当地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高校领导者应将信息传播专业人士视为“思想合作伙伴”,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提高他们在学术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当高校的信息传播策略与机构目标、资源、基础设施一致时,惠及面是非常广的。教职员工将感到被更多赋权,参与度更高;学生则会产生归属感,形成批判性思维;校友能够与母校保持紧密联系;公众能够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协助下,更敏锐地辨识出令人迷惑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高校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多社会认可。

  克诺贝尔强调,面对信息失序和信息爆炸,无论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还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人,都存在无视事实和科学证据的情况。在数字时代,批判性地处理信息是全民都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克诺贝尔从自己的职业背景和经验出发,建议高校采取跨学科途径来改善信息传播方式。

  跨学科研究是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核心。当下,人们正处在“数字混乱”之中,非常有必要借助各个学科的知识来掌握对海量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工具和策略。高等教育机构的全体成员都有责任参与这方面的工作。在有些学者看来,向学术界之外介绍自己的研究为什么重要且值得信任不属于工作重点,必须扭转这一观念。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尤其需要更新对自身职责的理解,锻炼信息传播技能,向公众解释为何科学研究能够充实和完善知识、研究过程是怎样进行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