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苑贡茶古道 作者/供图
茶船古道是基于福建悠久的茶文化和船运历史,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联,融交通线路和遗产主题于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茶船古道历史悠久,沿线留存大量唐代以降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构成一个长期赓续的文化生态系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提出线性文化遗产理念
线性文化遗产在国际上的发展一直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199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会议上首次提出文化线路遗产,确立文化线路遗产概念内涵、线路判定和分界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文化线路遗产被界定为“建立在动态的迁移和交流理念基础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性”的一种文化景观,整体性的价值判断是其精髓。2002年,马德里会议形成的《行动指南》附件文件提出,文化线路的基础空间特征、时间特征、文化特征、角色和目的使用,这四个条件是判别成为文化线路的基础。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正式通过《文化线路宪章》,特别强调文化线路必须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
中国学界在文化遗产研究过程中不断与世界对话,基于欧洲文化线路和美国的遗产廊道等相近的遗产研究模式,由单霁翔等学者提出的线性文化遗产理念,是符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际情况的创新性表述。该理念的表达既符合中国的语言方式,同时又隐含中国文化遗产久远的历史性深描,还显示出文化遗产在互动、变迁、交换的过程中形成的多样性线状流动特征,及其时间上的流动性和空间上的聚集性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考察工作不断深入,我国学者逐渐开始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长城、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等线性文化遗产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随后海上丝绸之路、秦直道、唐蕃古道、古蜀道、红军长征路线、广西灵渠等多个线性文化遗产进入了我国“申遗”的备选清单中。“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于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在线性文化遗产的内在联系与整体性保护上,可视为一个成功范例。
2009年,由国家文物局主导构建的“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旨在“从宏观层面上判别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在国土尺度上建立一个集文化遗产与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审美启智与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线性文化遗产网络系统,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彰显民族身份、延续历史文脉、保障人地关系和谐的文化安全格局和文化基础设施”。由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牵头,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开启了全面的线性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历程,目前这项工作逐步得到各方响应。
■政和西津古渡口 作者/供图
具有活态文化价值
从欧洲文化线路到我国线性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都很注重遗产整体性所展现出的动态性和连续性,线路范围内的文化遗存都富有生机,能够连通古今。茶船古道符合线性文化遗产的活态线路标准,并在现有的线路上能够展示文化多样性,丰富和凸显区域文化特色,在文化空间上能够通过福建的港口连接海上丝绸之路,把福建以及周边省区的茶的贸易流动组合起来,形成贸易线路。船不仅仅是穿行在海上的交通工具,更是河道纵横的河流交通利器,茶在福建山区向外的流动中,河道与船只发挥着巨大作用,从时间上来看,茶船古道直到现在依然具有活态文化价值。
茶船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由闽江、晋江、汀江、九龙江四条航道和南海航线组成,每一条线路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山区与河道相继相通,以茶为主要贸易商品,四条线路单独成段,共同组成一个整体。闽江上游的交通运输可分为陆路与水路两类。其陆路运输包括通往江西、浙江的内陆运输与从产地到溪边商品集散地的运输。水路运输则包括上游富屯溪、建溪、沙溪各干支流的运输与南平至省城福州的运输。因此,河道加山道成为茶船古道的主要组成部分,闽江干流穿过福州城再注入东海,通过福州港的运转,又经过了泉州、厦门、漳州等重要港口,由海路南下广州。茶船古道从内陆通往海上丝绸之路的流通千百年来络绎不绝。
茶船古道属于海上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海上丝绸之路在物资储备与流通上的前端链接,茶和船以及相关的物资在历史演变中成为海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船古道在福建省境内商道传播的线路模式,是沿着河流、海岸以运输茶为主的贸易线路遗产类型。茶船古道沿线遗产数量众多、类型丰富,总体上也可按照物质类与非物质类来划分。物质类文化遗产有茶船古道本体以及附属建筑,如驿亭、关隘、木桥以及周边山水植被景观、文物、古建筑(群)与附近的村落(群)等;非物质类文化遗产包括与茶、船有关的传统技艺、帮会组织、行为禁忌、信仰仪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美食小吃等。
联通中国与世界
从线性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茶船古道以福建为中心,包括浙江南部、江西东部等茶叶产区,以闽江为主要航道,并由晋江、汀江、九龙江等航道和东南海航线组成水道,连接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四省的重要港口。通过茶叶的联结性,山区的茶走出了偏远峻岭,川流于河网,汇聚于港口码头,跨海越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下南洋,经好望角,到英格兰,抵达阿姆斯特丹,远赴北美,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客厅之中。
茶叶贸易在改变不同人群的日常饮品同时,也带动了航运与贸易的发展。茶不仅是贸易的商品,在18—19世纪间还扮演着重要的引子角色,所产生的蝴蝶效应甚至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从中国版图的东南、中南、西南横向来看,有以茶为表征的三大文化遗产聚落:福建为核心的东南茶船古道、湖南为核心的中南万里茶道、云南为核心的西南茶马古道,这三条以茶为内核的线性文化遗产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在一起。下梅村是茶船古道的起点,从下梅村出发的茶陆路北上走的是万里茶道,在福建省内水路山路东南方向运输到港口这条路线就是茶船古道。据陶德臣的研究,福建茶、台湾茶以福州、厦门、淡水为出口基地,构成另一个系统。即五口通商后,福建茶一改只运广州的路线,茶商“不愿意走600英里以上的那条艰难、漫长而费用较大的通往广州的旱路”,这条路需走4周,而武夷茶区用小船顺闽江而下,4天可达福州,最不便利时,也不超过8天或10天。1853年后,这条路线由于闽江至福州线开通而受影响,可以确定的就是茶船古道闽北段:从下梅村起始,到福州港,形成清晰的交通贸易线路,千百年来,虽都有起落盛衰,但茶的外输出口和文化的交流则始终维系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实现整体保护与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春天考察福建时第一站就来到武夷山,并且提出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的“福建使命”。从福建省的茶遗产视角指出,建设茶船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恰逢其时,但现有资料表明,茶船古道保存完整度参差不齐。陆路方面,如宋元明清修建的仙霞古道保存完整,但忠信古道部分古道段已损毁,有的古道被现代化公路或森林覆盖。水运方面,随着闽江流域水利工程的建设,水运条件的改变,闽江航线已无法全线通航。此外,茶船古道沿线的村落也发生巨大变迁,不少民俗的传承后继无人,保留茶船古道历史记忆的人群,如茶农、船员、艄排工已年逾古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资料可能难以收集。
在茶船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整体视角下,全面盘点茶船古道所属文化空间内的文化遗产,建构线性文化遗产的整体价值,实现从各个遗产“点”延伸到“线”,由“线”牵连茶船古道线性文化遗产辐射区域“面”的保护,才能实现整体保护与传承。将交通线路同遗产主题相结合,对古道沿线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考察,能够促进保护措施的完备以及保护种类的多样化,形成整体的保护生态与综合全面的价值观,最终有益于当前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研究”(19VHQ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