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交流模式
2022年04月27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7日总第2396期 作者:记者朱羿

  本报兰州4月25日电 (记者朱羿)4月23—24日,“语言学前沿问题研究与中文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在线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中文教育等主题进行研讨。

  语言是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是人类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在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利芳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丰富,官方语言近60种,涵盖了世界九大语系的不同语族和语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互联互通,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先行性、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作用,实现汉语与沿线国家语言的有效交流、资源共享,探索形成“一带一路”语言文化交流新模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俄罗斯学者普隆金娜·奥莉娅分享了语言、文化对促进世界“民心相通”的看法。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智慧的创举。语言是打开世界文明的钥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必要前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共同携手,加强文化、教育、学术、媒体等方面的合作,促使“民心相通”落地。

  与会专家认为,沿线国家要加强高校交流合作,拓展非通用语合作培养项目,开设一些急需的非通用语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充实语言人才补给。

  会议由兰州大学文学院、兰州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等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