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一份题为《了解中国:英国学校和大学中的中国学》的最新报告。报告表明了英国政策专家、政府、学界的一项共识,即英国亟须提升认识中国的知识素养,解决通晓中文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报告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报告梳理了当下英国缺乏“中国能力”的现状、大学和中学阶段的中国学和汉语教学情况、英国大学的相关研究及专业水平概况。报告称,当今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在过去25年间,英国的“中国学”相关专业学生数量却并未增加,能提供本科学位的“中国学”院系减少。而在中学阶段,有关汉语教学项目的公共及私人投资逐渐减少,剑桥“Pre-U”课程体系中的汉语普通话课将在2023年关停。更重要的是,在学校课程中,有关现代中国的内容几乎完全缺位,教师对相关教学也缺乏信心。
报告还提到,二战结束以来,英国大学“中国学”研究的阶段性发展,与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密切相关。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末之后,中国处于迅速上升的时期,而英国的一些汉学研究院系却相继关停,相关资助和学术自由面临挑战,很多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受到长期影响。
报告作者、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政策官员迈克尔·纳茨勒(Michael Natzler)表示,英国对中国缺乏足够了解,会导致英国无法在相关领域作出明智决策。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让人们在学校较早地接触和了解中国至关重要。如果英国民众能够对中国在当今扮演的角色有更系统和更深刻的认识,更多民众能够讲中文或阅读汉字,将对英国大有裨益。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首先在政府层面,应就提升“中国能力”发布专门的战略,这既可以作为综合性中国战略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一份独立的政策文件。其次,教育部门应重新评估在“A-Level”体系中开设“中国文明”课程的前景,以便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有关中国方面的知识。中学要想开展更有效的相关教学,则需促使“中文培优计划”、太古中文教育基金、孔子学院、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等机构和项目之间加强合作,集中相关资源,保障高质量服务。此外,还应提供专项资金,为开设“中国学”相关课程进行教师培训。在高等教育层面,学生事务办公室应审查“中国学”及其他关键区域研究是否有资格获得定向资助。大学应与雇主和学校合作,确定“中国学”学位的价值;应发布明确指南,确保捐赠和资金流动的透明;还应建立信息门户网站,发布学校和社会组织提供的“中国学”相关学习机会、材料和公共讲座等信息。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Rana Mitter)在报告前言中写到,“脱欧”后的英国希望进一步打开亚洲市场。在后疫情时期,中国应对全球供应链等诸多问题的方式将对英国产生直接影响。英国各界对如何与中国交往有不同的看法,但相关对话和辩论不应再浮于表面,而应更有深度。
英国教育政策专家、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长巴赫拉姆·贝克拉迪尼亚(Bahram Bekhradnia)表示,以往的相关报告大多只关注供给侧,而这一新报告则清楚表明,尽管供给侧十分重要,但需求侧才是关键因素。令人遗憾的是,在供给侧,学生事务办公室没有将“中国学”视作具有战略意义的学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