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水平,与经济增长、社会福利、民众福祉密切相关。社会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制定应对复杂问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贫困和失业等的解决方案,还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撑。近年来,非洲国家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尽管颇丰,但在改善国家治理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可以说社会科学研究与国家政策制定严重脱节。尼日利亚国家技术管理中心研究员艾德蕾欧·奥洛芬耶洪(Adedayo Olofinyehun)等人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忽视社会科学的价值;二是社会科学领域学者没能将研究成果有效传播。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多重因素阻碍非洲社会科学发展
奥洛芬耶洪提到,当前,非洲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尼日利亚至少有8700万极端贫困人口,截至2020年底,尼日利亚的失业率超过33.3%。如何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困扰政府治理实践的最大难题。而尼日利亚社会科学领域学者没能与政府建立起密切联系,是造成困扰的诸多因素之一。
发达国家很早就将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助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并取得了实际效果。按人口和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尼日利亚在非洲大陆排名第一。其社会科学研究出版物数量位居非洲第二,但这些成果仅仅停留在学术期刊中,并没有产生更大的实际效果。尼日利亚国家技术管理中心副主任阿比奥登·埃格贝托昆(Abiodun Egbetokun)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情况与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研究的时间、资金、支持机构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产出,大多是统计隶属于该国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数量。虽然尼日利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产出数量在非洲排名第二,但人均数量却很低,且质量相对较差,研究范围较窄。同时,尼日利亚政府对社会科学的资助和投资不足,阻碍了科研质量的提升。有研究统计,尼日利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者约2万人,其中只有36%的人拥有博士学位。此外,超过七成的受访学者认为,自己在过去3年内没有足够的时间开展专项研究,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授课、整理文档等方面,花费在研究上的平均时间只占39%左右,这严重制约了科研生产力的提升。在资金资助方面,社会科学研究因为未能受到政府足够重视,可以获得的资助经费非常有限,且部分资金还被用于改善大学基础设施建设而非课题项目。同时,国外的社会科学资助基金与尼日利亚当地的研究需求不匹配,致使很多资金无法被有效利用。
在埃格贝托昆看来,尼日利亚科研系统的薄弱,严重限制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中央研究管理机构统一协调国家科研课题、制定优先发展事项。当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或管理机构,组织协调各研究机构人员间的合作,激发不同学科学者间的科研潜力,共同制定满足国家发展的重大课题。但只有少部分非洲国家拥有类似机构,这也限制了非洲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将社会科学与实际发展联系起来
美国塔夫斯大学佛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教授亚历克斯·德·瓦尔(Alex De Waal)认为,非洲大陆的研究人员缺乏必要的渠道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致使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被严重低估。其实,研究人员既是科学研究的主导者,也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只有更好地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研究成果,才能让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更广泛地显现出来。此外,非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科学领域学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身处学术象牙塔中,很少与其他机构、行业人员合作,更缺少与其他领域学者的交流。他们中不少人提交研究成果,只是为了谋求职位晋升,而不是将研究结果传达给决策者和公众。
与此同时,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有限的网络条件造成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根本无法被学界以外的人知晓。而且,大部分学者没有自己的网页和社交媒体平台实现成果宣传。这一现状明显不利于非洲社会科学发展。
针对存在的问题,埃格贝托昆认为,推动科学研究与政策决策建立起强有力的联系,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学术评估方式。过去,研究人员只有通过在期刊发表论文这一个途径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及职位。未来,要对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进行多方面评估,包括提供政策简报数量、从事政策咨询服务方式以及在媒体上的曝光度等,都可以纳入新的评判标准中,以便更加准确地了解学者的学术成果与社会贡献。其次,要促进研究人员与学界外的人建立广泛联系,包括公众、研究资助者、企业员工、政府官员等。只有多方参与,才能保障社会科学研究更加贴近实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最后,要提升研究人员进行科研成果传播与建言咨政的能力和技巧,引导学者加深认识学术研究与提供政策建议同样重要,从而努力分配好、调整好自己的研究精力和研究方向,多参与公众演讲和学术会议,有助于学术成果更好地造福民众。
总之,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不应该隐藏在书本和论文中,而应该变成有效解决非洲大陆社会问题的方法。只有将社会科学与实际发展联系起来,借助适当的渠道向决策者和公众提供科学的判断,才能让所有人受益。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