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让社会科学研究充满活力
2021年11月01日 09:3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1月1日第2277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林跃勤

  

  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缺少高质量的经典性研究成果,这使社会科学研究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批评。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马特·格罗斯曼(Matt Grossmann)看来,社会科学远没有陷入危机,相反,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兴机遇。正因公众对社会科学的理解和应用逐渐深入与增多,才引来了外界的关注与批评。格罗斯曼在其新书《社会科学如何变得更好》中阐明,尽管社会科学研究还存在缺陷与不足,但该领域的学者们正以审慎的态度进行自我革新,未来社会科学研究将会以更加严谨、专业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如何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使其对社会进步与繁荣发挥更大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相关学者。

  社会科学研究充满挑战

  格罗斯曼认为,对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及实践应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制度改革、经济发展到人类心理健康、环境治理等,诸多命题都成为社会科学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在他看来,社会科学的存在价值就是指导人类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决策能力。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不成熟的社会科学理论与发展模型建构,难免会受到人类价值观的影响,为了让社会科学理论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科学学者需要对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变迁不断地进行总结与反思。社会科学建立起的规范化知识,是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当代的社会科学学者必须承担起推动社会科学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责任。格罗斯曼表示,虽然社会科学研究充满挑战,但它能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描述社会生活的变化过程,甚至可以预测社会发展趋势。通过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工具,大众可以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政策制定者可以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研究人员也能通过彼此交流学习扩大视野。

  美国科技杂志《连线》曾发文称,大数据的出现让传统的科学研究和测试变得无关紧要,未来,数据将会占据科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对此,格罗斯曼反驳道,尽管大数据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推动了社会科学的进步,但是大数据只能作为一种新的测量工具而存在,并且只能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大数据只能呈现两个变量间单一的相关性,对于多个变量以及多个变量间的复杂相关性,只有通过社会科学中的模型与分析才能真正了解。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研究中心教授亚瑟·鲁皮亚(Arthur Lupia)还提到,相对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领域,一些民众可能对社会科学的价值有所怀疑。社会科学给社会带来的回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二是对事物的规律、现象进行解释。社会科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模式,以及预测人们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如果社会科学学者可以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那么无论他来自哪个国家,其研究结果都应该得到尊重。

  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鸿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格罗斯曼和鲁皮亚两位学者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价值的认可,以及当下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的看法值得肯定。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和揭示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中的社会关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与模糊性,由此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兼具复杂性、依赖性和主观性等特点,很难直观地阐述这种社会关系发展“未来的景象”,形成深刻洞察社会发展的具体而生动的范例。受制于客观的历史条件,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更多依靠定性分析、归纳典型等手段,在认知可靠性、分析深入性、表述准确性等方面,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原创性不足,时代性不够强,从而面临巨大的外界压力。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受到了质疑,成为社会科学有时得不到应有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类社会进步离不开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不是作为纯粹的基础科学发展起来的,需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滥觞已久,并在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早在17世纪,英国统计学先驱约翰·格朗特(John Graunt)就开始搜集不同人口类型的健康数据并进行比较。他的朋友、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也根据格朗特搜集的数据制定财政和贸易政策。当被问及当前人类社会发展为什么需要社会科学时,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社会学与社会人类学学院副教授劳拉·埃拉米安(Laura Eramian)对记者表示,社会科学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新技术带来的影响,例如铁路和工厂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经济和劳动方式,劳动效率的提高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社会科学还能解答与人类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让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还可以帮助人们过上更富裕、和谐的生活。与人类健康、养老、休闲和护理服务有关的各种福利政策的制定,也离不开社会科学研究的支撑和多元化视角。例如,社会学家发现,那些不喜欢遵守健康饮食习惯的人,不是因为意志薄弱,而是因为人类的饮食习惯还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关系密切。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激发人们获取知识的兴趣,使人变得更加聪明、视野更加开阔,进而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判断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社会科学领域专家与国际组织、政府机构、社会服务团队等通力合作,有利于共同为人类的进步和福祉作出巨大贡献。例如,发展中国家一直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并制定相关法律制度和宏观政策,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科学家的努力探索。鲁皮亚认为,总体上,社会科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创造和改造赖以生存的社会,并且它已经成为这一改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同时,社会科学研究也在为不断出现的新的社会、经济、环境、全球治理问题提供尽可能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李鸿阶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始终与社会的大变革相伴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时空穿透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来源、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相关技术迅速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迈向多元化。这不仅可以弥补传统研究方式的缺陷,而且能够形成和确立新的研究范式,拓展社会科学研究空间,使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放眼世界、立足国情,以社会实际为研究依归,社会科学研究可以而且应该大有作为,因为社会进步与繁荣离不开社会科学的重要贡献。实践反复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的积极作为,离不开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真知灼见,充分展示了社会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促进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随着全球化深入推进,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增多和尖锐化,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日益凸显。埃拉米安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空间、地点的分析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当信息和通信技术革命来临后,微芯片、卫星电视的大范围普及以及人口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使社会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地理空间,亟须在更大范围内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特点。因此,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家在其经验性工作中引入复杂的技术与空间分析工具,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和空间统计系统等,实现从空间视角对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全面整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社会学系教授理查德·P. 阿佩尔鲍姆(Richard P. Appelbaum)看来,把复杂的空间分析技术与传统的社会科学系统相结合将极大地推动科学进步,从理论角度看,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范式转变,研究对象也从过去具有一致性信息的单一、同质性群体,扩展到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异质性群体。研究对象的改变,提升了研究方法的复杂性,进而也使得研究结果不再单一。此外,两者的结合还为不同群体间的比对提供了可能。在谈及具体的应用领域时,阿佩尔鲍姆认为,美国经济学家保罗·R. 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等人在新经济地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研究对象在地理空间中的不断转变与延伸。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就是在传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理论中融入地理空间因素,打破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性。

  埃拉米安进一步表示,在全球化过程中,经济发展必定具有外溢性和扩散性,生产要素也必定从一个活动空间转移到另一个活动空间,类似的发展还存在于社会学、政治学中。社会学家可以根据网络空间,跟踪跨国移民群体、识别高危人群。经济学家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全球网络分布地点,预测未来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趋势。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可以根据空间布局,探讨区域和城市间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以便增强政策制定中的数据支撑。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计量经济学还被有效利用在分析人类活动与当地环境变化的关系之中。事实上,必须在空间维度中探索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才能找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考古学家更是走在了科技前沿,他们利用复杂的空间分析方法,对现存遗址进行比较和重构分析,让民众有了认识历史的更多视角。此外,健康和疾病研究、城市发展研究、历史研究等领域,都可以在传统的研究方法中融合空间技术因素。这不但拓展了理论研究视野和思路,其研究结果也会变得更加全面、清晰和具有说服力。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发展问题和挑战,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除了进一步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学科融合性、过程透明性、科研数据真实可验证性、决策参考科学可行性,还要努力提高方法原创性以及成果可普及性,让大众更加便捷地阅读与探讨研究成果,将社会科学价值最大化。鲁皮亚表示,在创新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只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标准和方法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学者的研究热情,这对青年社会科学学者来说尤其重要。

  谈及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时,李鸿阶认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迎来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增强原创性,展现时代性,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回应现实需要;从我国改革发展生动丰富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理论,积极拓展社会科学成果转化路径,努力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实践能力,充分彰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就会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生命力。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