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2021年09月08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8日第2247期 作者:本报记者 闫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7月27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更新内容显示,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维持在6%,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计为4.9%。然而,全球经济正面临复苏动力减弱,财富分配的阶层、代际和性别不平等加剧等挑战。未来,全球经济能否顺利走出低谷并持续恢复,成为当下各方关注的焦点。有学者就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相对乐观

  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金兴钟(Kim Heungchong)认为,厘清世界历史上经济衰退和萧条背后的因素,有助于正确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他表示,与历史上发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相比,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有其独特性,即在疫情发生前不存在严重的供需失衡。但是,疫情使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和跨境旅行受到了限制,这导致需求和供应迅速萎缩,所有依赖人员流动的行业都陷入瘫痪。人们正经历一场独特的经济衰退,这种情况也意味着,一旦疫情结束,经济就可以迅速恢复正常。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加剧与反复,有人开始担心全球经济将会出现滞胀。然而,对经济衰退本质的更清晰理解,会使人们对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做出不同判断。金兴钟认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顺利恢复是有前提的。在疫情导致的长时间封锁期间,供给能力必须保持不变。事实上,过去一年半以来,许多国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的就是维持这种供给能力。这些国家在维持生产设施、生产能力、人力资本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那些能够保障供给能力的国家,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经济恢复的进程也将加快。

  此外,在经济复苏期间,需求复苏和供应复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滞后效应,这种暂时的供需不匹配可能发生在任何行业或领域。随着消费活动和投资的恢复,需求将迅速强劲反弹,各经济体需要时间来恢复其供应能力。如果想让闲置的设备重新运转起来,需要确保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时间。这一问题短期内可能导致局部通货膨胀,但不会引发持续或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某种程度上过早地结束疫情期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对经济恢复不利。

  持续加强国际合作

  尼泊尔国家计划委员会原副主席皮塔巴尔·沙尔马(Pitambar Sharma)认为,后疫情时代,打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藩篱很有必要。沙尔马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经济发展合作计划,有助于提高区域间互联互通的水平,有效扩大区域合作的覆盖面,从而快速推动全球经济复苏。

  在金兴钟看来,疫情加剧了全球不平等程度,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群体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不平等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急剧增加。这种不平等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金兴钟建议,世界各国要集中精力解决国内和国际层面的不平等问题,持续努力制定和执行相关措施。

  沙尔马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促进各国经济恢复。一是加强交通、能源、通信、服务、货物贸易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以及国家间的政策协调和财政协作,使全球经济从中获益。二是各国要共同保护、彼此尊重文化、语言、考古、艺术等领域的遗产,加强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三是各国要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保护、科学技术、企业发展、学术创新、灾害应对等领域互相学习,创造合作机会。四是要增强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和媒体合作,提高人员流动的便利性。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