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普及,参与式影像(participatory video)研究应运而生。参与式影像研究是研究参与者主体以“自导自演”方式记录并反思生活体验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在学术与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有助于平衡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提升被研究者参与研究的主动性,从被动的知识接收终端角色融入研究过程,成为知识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参与式影像研究难以像往常一样通过线下方式展开。作为面对面方式的替代形式,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方法论系研究员索尼娅·马尔奇(Sonja Marzi)在一项新研究中提出,远程参与式影像研究可以打破空间界限,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将知识生产的权限和成果形态有效转移给被研究者即研究参与者,从而实现较大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8月21日,该研究成果《远程参与式影像:疫情下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知识共同生产》,刊发于美国世哲出版公司出版的期刊《定性研究》。
参与者加入影响力标准制定行列
马尔奇在文章中指出,参与式影像的制作过程强调要具有充分互动、参与和对话式学习的空间。事实上,参与式影像研究方式拒绝自上而下的知识萃取过程,以及传统模式下研究者与参与者间的权力关系不对等,在知识生产系统中凸显了处于边缘位置的人群的声音,鼓励参与者在平等对话的空间中思考自己的现实生活。然而,参与式影像研究过程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难以预测,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具有足够的灵活性。研究者和参与者将影片作为传播工具,围绕协商一致的主题进行拍摄和制作,并必须注重所产生的后续影响。
为更好地创造研究过程中有关角色互相理解的空间,拓展革新者的经历并聚焦经验积累,推动国际社会增加对相关技术的投资,2021年7月21日至9月10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在线举办“参与式影像与最重大变化”培训活动。该委员会官网刊文称,参与式影像可以捕捉到调研、问卷、统计图等方法中无法传达的内容——技术应用背后的人类故事。这种方法有助于参与者加入制定影响力标准和评估标准的过程,通过自主决定的选择过程来选取和讲述能体现其最重大变化的故事。经参与者同意后,影像成果还可以分享给决策制定者,从而拓展他们的信息参考路径。
当然,参与式影像研究方法还具有一定局限性,在设想和实践之间始终存在差距,研究者和参与者的关系依然不平衡。例如,参与式影像研究的过程深受资金提供方和研究人员学术成果产出要求的现实影响,导致研究人员可能会对拍摄和编辑环节进行干涉并主导成果传播活动。
促进研究者与参与者关系扁平化
当前,参与式影像研究因其局限性受到某些学者批评,疫情对开展面对面交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马尔奇表示,使用具有视频记录功能的移动设备,为研究者与参与者开展非文本性质的互动工作提供了更好机会,降低了研究者限制参与者表达的概率。直接参与视听数据的收集促使参与者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供了深度参与研究的方式。最初,马尔奇也试图在线下开展该研究项目,准备与哥伦比亚麦德林市的参与者合作创作一部影片。然而,因为旅行计划受疫情影响而中断,马尔奇只能利用视频和照片日记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新的远程参与式影像研究方式。所有参与者拥有智能手机,为解决视听数据收集问题提供了重要前提。参与、开放、协作的原则贯穿这项工作始终。
马尔奇表示,在过程和结果层面上研究者同参与者都具有正面收益的方式,推进了远程参与式影像研究的展开,证明了这种新方法具备实践可行性,有助于正确传递参与者的声音并产出有意义的知识成果。视频连线、在线会议等方式改变了面对面互动的条件要求,使研究者和参与者不必共同在场也能十分便捷地联合开展知识生产。当然,这种变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参与研究期间,参与者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化,可能产生伦理方面的问题。
总体来看,马尔奇认为,这个远程研究项目让参与者能够在不脱离日常生活的情况下更舒适地参与到研究中,并在整个过程中扮演了“导演”角色,拥有影像内容的所有权,是一大优势。同时,研究者也接受了参与者的个性化指导。虽然这种角色互动关系不能完全消除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间事实存在的权力角色不对等问题,但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扁平化。未来,研究人员将进一步探索知识共同生产的多样化方法,这具有更加广泛的普及意义。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