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中和行动赢得国际赞誉
2021年02月26日 06: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6日第2114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近年来,“碳中和”一词的热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提出了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中国2021年的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国的承诺与决心在国际社会赢得赞誉,中国此举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承诺具有世界意义

  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发布政策简报称,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重要的全球领导者,中国的国家能源和经济发展战略不仅关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公共卫生,同时也将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行动以及可持续发展行动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提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现该目标将产生广泛、重大且持续的收益,包括减少空气污染,保障人民健康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能源安全;提升中国在新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力;推进国际气候治理,激励全球气候行动;改善全球环境治理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威胁,世界应以可持续复苏方式应对挑战。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认为,近年来中国一直在寻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方式,中国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具有重要意义,将促进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沿着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增长。中国在引领世界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面临着构建发展新愿景、构建与世界新关系格局的重大机遇。旧的发展方式正在走向终结,新的增长以创新作为驱动力,这将使中国的发展更具竞争力。作为二十国集团(G20)中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利用复苏措施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针对国际上一些要求中国加快削减碳排放的不负责任的论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表示,我们需要重视碳排放的问题,要做到未雨绸缪。要深入研究我国以制造业为出口重心的碳结构及其在世界的排位,推算出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让国际社会信服的精确合理的碳排放标准公式,清晰阐释人均指标与总量指标、可降(用)指标与非可降(用)指标、新能源占比等关键问题,突出中国人均排放指标偏低的事实以及中国发展新能源的努力与成就。对煤炭消费偏高的问题,我们要多强调对煤极端依赖的弱势群体(如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减免责任,争取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区别责任立场的理解。同时,要积极寻找潜在的有影响力的合作对象,如俄罗斯、蒙古国等,也要做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交流工作。

  把握好“十四五”机遇期

  对于如何科学推进碳中和目标如期达成,国际社会期待着中国采取迅速、创新的举措。斯特恩认为,中国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是制定政策和规划,推动当前政策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衔接,保证低碳转型方向与2060年碳中和的长远目标相一致。

  由美国能源基金会牵头,国内外多家机构共同支持完成的《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十四五”到碳中和的新增长故事》报告提到,中国碳中和目标为新增长路径指明了方向,需要所有部门协力同行,通过重大规划、分析论证和政策措施来设定转型方向,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要充分利用“十四五”这一关键期,推动能源、交通、工业、建筑、农业等各个领域深刻变革。

  该报告还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各部门间就新增长路径达成共识;推进新增长路径中工业的转型,逐步在全经济范围淘汰煤炭使用;发展可持续金融,促进相关技术转型;做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工作,制定与实施省级战略和行动等。在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主任莱昂·克拉克(Leon Clarke)看来,实现碳中和目标须在所有部门进行大幅度减排。通过逐步减少直至淘汰煤炭使用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其他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改善空气质量、促进更多劳动力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等。

  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的政策简报称,可以通过可持续能源消费、电力脱碳、终端用能部门电气化、非电力低碳燃料转换以及负排放这五项策略来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落实这五项策略、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尽早行动至关重要。尽早实现碳排放达峰,可以有效降低未来行动的成本,推动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也将极大地增加全世界气候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国际合作推进技术创新

  实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国际范围内开展合作,促进节能减排等相关技术创新尤其关键。

  近日,在中欧能源合作平台(ECECP)举办的“促进能源技术的创新——欧盟与中国的合作机遇”研讨会上,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徐小东提到,2021年1月19日中国国家发改委提出六个重点工作方向来积极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这六个重点工作方向分别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徐小东认为,在这一系列工作中,能源是主战场。加快能源低碳转型需要重塑现存的能源消费和利用方式。这在消费、供给、输送、存储、市场机制等环节均面临一定的技术挑战,需要开展技术创新,以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

  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司长何洋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增长,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还将增长。此外,我们面临着由煤炭向油气转型以及由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双重挑战。欧洲计划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是50年到70年,而中国则给自己制定了30年的目标。这需要对低碳、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进行统筹协调,而科技创新对于应对这些挑战至关重要。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能源消费市场,为全球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了规模化应用的场景与空间,这有助于降低新技术成本、扩大规模。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国外能源企业搭上了中国的发展快车,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当前,中国在光伏、储能、电动汽车等诸多领域亦拥有技术、成本和产能等优势。就此开展国际技术合作不仅有助于合作方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为全球绿色转型贡献力量。要进一步建立好合作平台,扩大合作范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造更加公开透明的环境;借助示范项目,推动合作落地等。

  欧盟能源总司干事克里斯蒂娜·罗比洛·波雷罗(Cristina Lobillo Borrero)从欧盟的角度强调了就绿色发展推进全球合作的重要意义。她表示,在国际舞台上,欧盟是较早致力于倡导碳中和的经济体。欧盟在2019年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欧洲绿色协议”,2020年5月又推出了绿色复苏计划。中国也做出了令人称赞的承诺,彰显了决心。中欧之间有很多相关对话和合作项目,且已共同发布了多个联合声明,合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一项持久性威胁,只有全球通力合作,才能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