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首都发展新引擎
2021年02月26日 05: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26日第2114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十四五”时期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转折时期。作为首都,北京在理念、行动和保障措施方面的发展,在全国都具有示范性。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对于未来推动北京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提出,一个城市的发展动力最终还是经济。因此,北京下一步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形成多个功能中心,加强产城融合的郊区新城建设,加强培育中心城区新动能。其次,要加大创新投入,形成多元、丰富的创新生态。此外,还要从京津冀区域层面规划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聚合北京、天津、河北的国家科技创新培育的发展动力。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认为,首都经济发展未来应有以下四个着力点:其一,在功能疏解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首都经济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其二,在减量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三,在人口相对收缩和老龄化的背景下,打造一支中国科创先锋队;其四,实现城市财税平衡。

  加强精细化管理

  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需要实现精细化。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杨明针对城市体检评估的实际操作,提出以下建议:在操作层面,推进工作制度化和内容精简化,对一些领域内容进行高度整合,形成固定的制度化体检板块;在治理层面,城市治理应聚焦国家战略,与国家有关要求充分衔接,聚焦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和核心变量,关注人民群众感受,让治理重点跟百姓需求相契合;在共识层面,要细化数据层次,关注要素关系,善用多源数据,注重解决问题,强调世界眼光,突出人本观念;在应用层面,要将城市体验评估的成果与政府的绩效挂钩。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提出,“接诉即办”是首都超大城市治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极大地增强了党政干部的民主意识、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转变了党政干部的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解决了一些困扰百姓和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了市区政府及职能部门、街道和社区的制度创新能力,促进了城市治理体系的优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对于接诉即办的发展,未来要着重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关系;二是市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三是政府治理能力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之间的关系;四是基层治理和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五是吹哨报到和接诉即办的关系;六是接诉即办和未诉先办之间的关系;七是考核的量和质的关系。

  培育科技创新力量

  在全球创新网络当中,城市是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全球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外合作处处长李军凯表示,当前我国已将科技创新提升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和最大的国内市场。未来,首先要确立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抓好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科研攻关,狠抓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各科创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其次,重视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强政府对企业研发创新的扶持力度,为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提供政策保障与基础设施护航,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再次,着力优化科研人才引进、成长和创新环境,加强与国际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化人才引进方案。复次,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对接平台,提高校企沟通效率,完成成果转化之后进行股权确定。最后,建立校企互认的应用研发创新类专业技术职称序列与奖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开展面向市场和企业的研发与技术创新,增强科研人员创新意识,提升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畅通高校和企业合作的人力资源渠道,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从机制上解决研发创新的问题。

  北京始终把高精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高”是未来实现高速增长、带来强大发展后劲的行业,“精”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重要知识产权的顶尖企业,“尖”是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前沿科学技术。沈体雁认为,未来要进一步实现产业集群共生战略、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和一流产业集群,以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为主线,以厚植产业集群生态为基础,以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以构建高精尖群首都特色发展为目标,按照产业链的逻辑、产业集群的逻辑及双循环逻辑来实现空间布局逻辑的有效梳理。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