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信念:内涵、价值及培养方略
2023年11月08日 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1月8日第2768期 作者:周琰

  认识论最早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主要研究人类知识的本质、知识的起源和知识的证实与判断等问题。千百年来,哲学家们对认识论进行了长期的思辨研究。真正在心理学领域对认识论所进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皮亚杰。皮亚杰对儿童智力发展进行研究时,用“发生认识论”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佩里(Perry)受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影响,开始关注个体在形式运算之后的认知发展状况,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进行了追踪研究,探讨他们对知识本质和学习经验的解释。佩里提出,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存在九种由低到高的状态,这九种状态可以被进一步概括为四级水平。一是二元论(dualism):知识是绝对的,权威掌握真理并可传递给学习者。二是多元论(multiplicity):知识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真理是可以认识的,但权威也不能给出绝对答案,每个人都有权利拥有自己的观点。三是相对主义(relativism):知识是相对的、相关联的、情境性的。四是相对主义契约(commitment within relativism):个体要作出并肯定自己对价值、事业、关系以及个人身份的契约。佩里的研究揭示出了大学生认识论信念的发展遵循从二元论到多元论再到相对论的规律,即大学生初期会以对或错、好或坏等两极观点解释外在世界;当觉察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多元角度时,原本相信绝对权威的想法开始动摇,转而持有多元论观点;最后逐渐了解到知识是逐步建构、蕴含在整体关系之中、可变动的,就会持有成熟的相对论观点。佩里的研究工作使人们了解到大学生如何理解知识本质和学习经验,开创了当代教育心理学中认识论信念研究的先河。

  认识论信念涉及知识和知识获得

  认识论信念(epistemological beliefs)的核心是个体对知识本质(the nature of knowledge)和知识获得的本质(the nature of knowing)所持有的信念。舒曼(Schommer)的多维信念系统理论认为,认识论信念包括知识的来源维度(从知识来自权威、课本或教师到知识来自自己的经验和推理)、知识的结构性维度(从知识是孤立、片断性的事实、概念到知识之间、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有内在联系)、知识的判断维度(从基于权威的判断到运用一定探究规律或专门知识的评价进行判断)、学习能力维度(从先天注定的到后天可以改善的)、学习速度维度(从学习是很快就完成的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后来,舒曼提出了认识论信念的嵌入系统模型(embedded systemic model),认为个体的认识论信念系统不是一个真空,而是与其认识方式、学习行为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系统相互作用的嵌入系统。霍弗(Hofer)和平特里奇(Pintrich) 提出的两级维度模型认为,认识论信念的核心结构涉及两大因素,即知识的本质和知识获得的本质。前者包括知识确定性和知识简单性两个维度;后者包括知识的来源和知识获得的证明两个维度。周琰和谭顶良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的认识论信念包含知识确定性、知识简单性、知识的获得、学习的能力、学习的速度、学习的价值六个因素。

  认识论信念具有广泛意义和价值

  认识论信念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就像一只深藏在学生认知过程、情感体验、学业行为表现背后的无形之手,指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影响着学习结果。

  首先,不同的认识论信念会使学生以不同的观点来看待学习,进而影响其学习动机。拥有积极有效、成熟的认识论信念的学生往往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其次,学生的认识论信念会影响其认知过程、策略选择。认识论信念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什么(what)认知策略可能解决问题,促使个人思考这些策略是否(whether)适用于当前情境,也能帮助个人判断不同策略在何时(when)或何地(where)使用有效。再次,认识论信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重要影响。最后,学生的认识论信念会对学习意志的决定和执行过程产生影响。积极、正确的认识论信念能够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意志决定,有益于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能给以意志执行过程“正能量”。

  在当今流行的网络学习环境下,认识论信念对学生网络搜寻策略的使用与学习结果有重要影响,当问题的确定性程度较低和答案较为复杂时,持有成熟的认识论信念的学生在搜寻结果的丰富程度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惠特迈尔(Whitmire)的研究发现,个体的认识论信念会对信息查询的媒介使用、搜索策略、信息评价等产生重要影响。低认识论信念者较为被动,当查到所需的“权威”信息时,便会停止信息查询,极易放弃或忽略相冲突的信息。相比之下,高认识论信念的大学生往往更加积极主动,能够处理相互冲突的信息并正确认识权威,在信息查询中会主动采取有效的查询策略,其信息查询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认识论信念研究不只在教育领域和教学情境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日常问题的解决、决策等过程中也有重要价值。舒曼的研究发现,成熟的认识论信念能预测个体对日常生活中两难问题的思维水平,个体越是相信知识具有复杂性、暂定性等特点,越容易采取多元化的视角,乐于修正自己的思维。梅森(Mason)的研究发现,个体日常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时,认识论信念会起到一种元认知监控的作用,帮助个体处理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库恩(Kuhn)的研究指出,具有成熟的认识论信念的个体,更倾向于使用反驳—驳斥的思考方法并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其批判性思维水平更高。霍弗提出,个人认识论信念在教育领域具有工具性的作用,对于学生灵活使用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调控学习、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和良好的学业成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领域之外,个人认识论信念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如仲裁委员会对证据的选择,人们对环境、医疗和社会政策等问题的看法,对日常阅读、经验、信息的处理等,都与个人认识论信念有关。由此可以认为,认识论信念的研究应该成为认知发展研究的主流。

  培养认识论信念的具体方略

  一是提高教师的认识论信念水平。教师的认识论信念可以被视为教师的“元认知”,它处于教师信念系统的较高位置,通过影响教师的学习信念和教学信念,进而“控制或改变”教师的教学活动。喻平的研究表明,如果教师认同知识的不确定性和辩证性,就会积极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使教学成为一种“过程式”范型;否则,整个教学则可能是一种“结果式”范型。情境因素、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认识论信念。比如,李(Lee)通过教师职业准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变了职前教师的认识论信念。梁永平等人认为,教师的认识论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现行教科书的影响。现行教科书在设计认识主题时,如果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态内容,即认识主题一般只涉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有什么用这两方面,就还属于科学认知水平,没有上升到认识论的层次。他们提出了提升教师认识论信念的“WWHW”思维模型,即科学知识是什么?科学知识的价值是什么?科学知识是如何得出的?科学知识为什么具有合理性?教科书设计者可以借助该模型,基于认识论视角,从认识主题、探究活动、显性和反思性话语、作业设计等方面提高教科书设计水平。总之,通过教师培训和教科书改进等多种途径唤醒教师的认识论信念意识,引导教师反省、充实、改造和完善自身的认识论信念,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发展成熟的认识论信念。

  二是采用多样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与灵活的教学手段。比如,采取合作学习、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注重把个人反思与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概括总结等有机结合。相对来说,这些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主动查找筛选材料,自主地进行知识建构和发现探讨,而非被动接受一套固定的知识;同时必须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同伴沟通合作。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逐渐体会到主动探究知识的乐趣,体会到自己能力的提高。

  三是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多样化的课程能使学生体会到学科知识之间的互联性、交融性、渗透性。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批判性思维的选修课,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既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论信念水平。在谈到对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重要性时,谷振诣曾说过:“与无知相比,无理显得更加糟糕。大学生是职业的学习者,对于职业的学习者来说,多少具备一点理智的怀疑与反思精神,深思熟虑和严谨审慎的思考态度,追求清晰性、一致性、正当性和可靠性的思维习惯,以及独立自主和自我校正的思维技能,要比储备知识更有劲。”

  四是组织辩论比赛。辩论涉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对撞与驳斥。当个体面对同一问题的两种冲突观点,抑或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时,更易引发认知冲突。从基于样例学习的角度看,包含两种矛盾观点的材料是对知识不确定性的最好诠释。根据库恩的论证模型,论证技巧的发展需要经历如下环节:一是用强论据(如实验或调查数据等)而非假证据(如个人生活经验等)支持理论;二是想出有证据支持的替代理论;三是生成反驳自己观点的论据,思考并回答“不同意我的观点的人将会说什么”的问题;四是驳斥替代观点,即通过驳斥反驳证据来增强自己的观点,该过程包括仔细评价已有证据和反驳证据,权衡证据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某个观点比另一个观点更加正确或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支持等。辩论无疑对于发展学生的论证推理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大有裨益。学校定期举办辩论比赛,鼓励广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进行思考与争辩,在学校中形成一种崇尚争鸣、倡导理性、鼓励思辨的良好氛围,让校园处处彰显读书、思辨与讨论的身影,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认识论信念水平。

  五是及时补充介绍知识研究的新进展。与现有文化成果相比,新进展更能体现出知识的相对性、动态性等特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课本知识的系统传授,而且还应拓宽学生的视野,注意结合教材内容补充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鼓励学生从网络资源获取专业学习方面的最新信息,或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就某领域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介绍等方式,让学生体会知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感悟人类探索过程的永无止境,理解人类认识的有限性,进而树立终生学习理念。

  (作者系聊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