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2022年11月17日 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1月17日第2532期 作者:范琪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认知、情感、意识等心理与行为特征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毕生发展的观点来看,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青少年成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较为可靠的预测作用。因此,维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着对心理疾病的识别率低以及对心理疾病有病耻感而羞于求助等现象,这其实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的直接表现。心理健康素养是指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态度。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可以帮助个体充分认识、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因此,要想维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可以从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这个最具教育实效的要素抓起。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也被认为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需要把握住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特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类似,存在独有的教育关键期,若在此期间内给予合理的教育,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受限于认知与思维能力水平,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尚无法理解复杂的心理健康概念,升入高年级后,他们对心理疾病的理解能力才会有一定的提高。进入初中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与认知特点处于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中,大多数心理疾病的起病阶段也都集中于此。所以,综合考量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思维认知水平与疾病发病规律,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被认为是进行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时期,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教育和干预效果。

  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需要根植于学校这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学校作为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系统性地承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工作。已有实践研究表明,将心理健康素养理论融入现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显著提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了他们的求助和求治意愿,并能够减少对一些心理疾病的污名化理解。具体来说,心理健康素养课程既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应对心理疾病的相关知识和理念,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这样就从正反两方面加深了青少年对自身心理状态的清晰认知。这种认知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持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能让青少年在提升个体素质与潜能的同时,激发出维持和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和应对心理疾病的内在动力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素养理论知识讲授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专家讲座、课外活动、朋辈互助等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技能,如对情绪的觉知、对生命意义感的领悟、对人际关系的调控等。

  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需要优化心理健康素养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做到因材施教。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个体不同人生阶段的发展以及生活情境的改变,面对的主要矛盾和心理行为问题也会有所不同,此时心理健康素养的内涵也需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需要与之相适应,表现出适应性和环境依存性的显著特点。所以,在设计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课程时,要有针对性地考量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差异,而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解决这个问题。此外,不同年级的青少年对知识的领悟、理解与运用能力也存在差异。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方案,最好以视频、图画、简单操作等较为直观的形式来呈现。进入初中阶段,学校要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过分理论化,而应以引导和运用为主,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高中生由于学业较为繁重,仅仅依靠学时有限的心理健康课程,很难形成并完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知识结构。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方案,可以与学科学习相结合,比如以英文阅读理解的形式呈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材料或者疾病案例,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

  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需要以协同融合的方式开展。所谓协同,有赖于学校、社区、家庭等青少年所处的日常学习生活环境的整体改善,构建适宜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环境。所谓融合,有赖于集中心理健康教师、任课教师、班主任、家长、医生等各方力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共同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的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社资助项目“具身认知背景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新探索——以南京市中小学生为例”(2019SJA043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